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古磜记

  □杨昌瑛

  仲夏的瑞金,草木葱茏,青山绿野逶迤成浪。从城区沿319国道一路向北,约半小时车程至大柏地乡后右拐入一条乡村水泥道路,随着两旁青峰叠嶂的山谷蜿蜒东进十余里,一个镶嵌在群山环抱中,阡陌纵横、田畴房舍层叠交织的盆地村落跃入眼帘。这里,便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杨古磜。 

  杨古磜,顾名思义乃杨氏聚居之地,“磜”则是客家人聚居地名多用之语,又因历史久远故名杨古磜。据本地杨氏族谱记载,杨氏肇基者于南宋中叶(约1200年前后)迁徙此地,发展至今已达800年,加之早在杨氏迁来之前的发展时间,以及村中“陈公寨”名的由来推测,杨古磜的历史或在千年以上。 

  漫步杨古磜,仿佛一脚迈进了历史的长河,恍如一场穿越时空交织的对话。

  祠堂下

  祠堂下位于杨古磜上首,是本地杨氏宗祠所在地,周围原有古建筑群环绕,如今仅留下祠堂、老厅下等少量古建筑。穿行其中,纵横交错的古径依稀可见,那千百年来被岁月磨得椭圆发亮的青石阶,似在诉说曾经的车水马龙和熙来攘往。 

  祠堂颇具规模,是一座典型的以三厅两井为中轴线的客家砖木结构传统建筑。抚摸岁月镌刻下的砖墙斑驳,让人不由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祠堂的左侧是老厅下,也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20世纪80年代,村里的教学点就设在这里,笔者和村里的同龄伙伴也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那些书声琅琅、嬉笑打闹的场景,曾经让老厅下热闹非凡,现在只剩肃立孤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祠堂背面、紧邻老厅下后方的上屋。上屋全由青砖而建,处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窗棂上也满是飞禽走兽。据说,早在杨氏迁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杨古磜本为何氏先民客居之地,上屋就是何氏所建。后来何氏日渐人丁凋零、家道没落,认为此处不利其繁衍生息,遂将上屋变卖后举族外迁,从此杳无音信。如今的上屋早已坍塌,徒留倔立的残垣断壁,其兴衰浮沉,让人对世事变迁平添几许感慨。 

  陈公寨

  陈公寨是窑背上的后龙山顶,也是杨古磜周边的最高峰,登高望远,七里八乡尽收眼底,颇有一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相传,陈公寨是先民为躲避战乱和匪寇而建。当时每天有人在寨里放哨,一旦发现匪寇来侵,即点火起烟为号,山下民众看到后迅速上山躲进寨子。

  陈公寨因何得名、何时所筑,有何渊源?目前并无可考的文字记载,传说的信息十分有限,村民普遍不知其所以然。为此,笔者围绕“陈公”两字以及周边区域历史事件进行了联想推测。以“陈公”冠以寨名,应是纪念声望显赫的陈姓男子,但杨古磜从未有过陈氏居住的历史传闻。笔者不禁联想到邻近陈公寨仅十几公里、位于瑞金壬田镇境内的陈石山(现名罗汉岩)。相传陈朝皇帝陈霸先在称帝前曾率兵驻扎于此,后人便将此山唤做“陈石山”。有关史志文献记载,陈霸先确实有统兵瑞金平叛的史实,并在壬田、日东一带屯兵休整后歼灭叛敌。据此设想,毗邻陈石山十几公里的杨古磜“陈公寨”也是陈霸先当时军事活动的区域范围,加之陈霸先后来成为陈朝开国皇帝,陈公寨极有可能是先民纪念陈霸先,或附会皇帝尊威而取名。古时通过关联帝王将相为村寨命名,从而提升地方声望、寻求庇护或威慑兵匪侵扰的做法十分普遍。若推测成立,陈公寨得此名当在陈霸先称帝的557年前后时期,那么杨古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 

  站在巍峨高耸、层林叠翠的陈公寨脚下,听清风细语,看林涛翻滚,耳边仿佛传来先民抵御匪寇盗贼的厮杀声,似乎再现了它承载的历史沧桑变迁情境,感受到沉淀了千年的古磜文化底蕴,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义泉书院:~~~
~~~——清同治年间的赣州城事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
   第04版:八境台
五百年弦歌不辍
战后重建 百废待兴
千年古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