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婷
清同治三年(186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终于结束,各地迎来了相对的安稳。赣州城墙历经战火破败多年,又遭匪患蛰伏滋事意图袭城,一块刻有“同治壬申年重修城砖”字迹的城墙砖便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同治壬申年”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据20世纪90年代初赣州市博物馆调查统计,该砖大多出现在章贡区东河大桥附近。
清同治版《赣县志》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涌金、东门城楼及护城堤墈码头年久失修倒塌,知县韩懿章请提生息团练经费银修理。”目前,未发现同治六年修城的铭文城砖,该记载中又用“请”字,结合当时赣州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历经太平军多次围攻导致“田庐荡析”),没有多余经费,可能韩懿章只是提了个建议,但并未实施修城。
又,《赣县新志稿·大事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大雨雹如拳。
同治十一年,小南门长期久塞,吉南赣宁道巡道文翼“檄总查何讷建屋两楹共十四于月城内设门启闭招民居住,计工费一百九十余缗”。
笔者又在《刘坤一奏疏·卷八》中发现“同治壬申年”修城的一丝迹象:
臣接据吉南赣宁道文翼、赣州府知府魏瀛禀报,该道府及署安远县知县黄德溥、信丰县知县李大观并各营汛,访闻安、信二邑交界之凉伞岽山内有土匪与外来匪徒潜匿勾结,图谋不轨。即经安远县营首先破获匪犯黄得福、唐东培二名,又会同信丰县营驰往凉伞岽金禅庵内拿获匪犯杨忠良、唐𤶸疤、邱有富三名,并经该道府委员驰赴各县协拿,复据候补知县孔宪畴协同信丰县营拿获匪犯王洪元、张回心二名,试用从九品高隆谦协同南康县营获匪钟道明一名……
当地的匪徒勾结外省匪徒潜匿在安远、信丰一带欲图谋不轨,经安远县缉拿追捕,擒获匪犯杨忠良、邱有富等人。据杨忠良所述,同治十年,周乾元、罗周政等潜谋起事,他为接应人。同治十一年,郭老六、罗明标等图袭赣州府城……
据此,笔者认为,同治六年、九年,赣州城因战后民生多苦,资金缺乏并未进行修城,至同治十年匪患泛起,形势紧张,出于防御,于同治十一年对城墙进行了修葺。
文翼,湖南湘乡人,同治六年(1867年)任分巡吉南赣宁道巡道。《曾国藩全集12修订版·奏稿》称:“该员能识大体,于地方一切公事苦心熟谙,虽在有病时昼夜孜孜不懈,远近敬之。”
此时到任的文翼等一众官员,肩负着重建地方的使命,所谓百废待兴。
创修福寿沟
关于福寿沟始建年代史料无考。结合各方史料,其修建历史能追溯至北宋时期。明天启版《赣州府志》记载:“福寿二沟,在府城。昔人所穿,以疏城内之水也。不知创自何代,或云郡守刘彝所作,近是。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纵横纡曲,条贯井然。东、西、南、北诸水俱从涌金门出口,注于江……后因民居架屋其上,水道寖失。其故,每岁大雨时,行东北一带,街衢荡溢,庐舍且潴为沼……而古迹可复,水患可消,则百世之德也。”
如此,福寿沟至少有千年历史,岁月更迭,福寿沟至今还在使用,可见这千年间必然有人进行修缮。
在清人黄德溥《修福寿二沟记》中,可以看到清同治年间修浚福寿沟的起因经过。该记中所说,当时福寿二沟堵塞严重,长期没有疏通。“春夏之交,雨潦时降,潢污停集,疾病易生,民患苦之。”巡道文翼特别重视,但关于福寿二沟记载并不详尽,于是委托地方绅士刘峙、徐勤复等人进行全面调查走访,找到了相关遗迹,并委任知府魏瀛主持对其进行修缮疏浚。然而“计工料之用,非万金不足以集事”,经过商议,采取了“商贾居民分段自修为善”。工程于同治八年11月开始,自“北城灵山庙始,穷源竟委,清其淤积,补其残缺,使寿沟受北城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其旁支横络亦皆为疏通”,至第二年7月竣工。除了商贾、居民区,祠庙、公署以及空阔无人的地方,都由官府出资,此次修浚共花费“四百八十千有奇”。事后,刘峙、徐勤复详细叙述了水道所流经的路线,并绘制了图纸,相互进行核对验证。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福寿沟图》,便是出自他们之手,这对了解福寿沟的历史、走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19年10月7日,福寿沟被列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重订濂溪书院田租、章程
清同治版《赣县志》中记载了一篇钟音鸿(兴国人,道光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太平天国时期任长沙知府坚守长沙功成身退,致仕回乡)撰写的《重订濂溪书院章程记后》,里面描述当时的书院:“军兴以来,田多散失,院屋亦倾。”针对这一情形,同治五年(1866年),署道张衡以兴废举坠为己任,檄令赣县学褚教谕博文与绅士徐勤复、刘峙,确切清查书院田租积欠情况,奈何事情未竟,张衡便离任。文翼接任后,亲自来到濂溪书院,与当时正在书院任讲席的钟音鸿谈论书院之事。得知当时“赣郡濂溪书院之建旧矣,陆续捐置田租,分隶赣、于两邑,阅时弊生”。虽前任巡道刻立了章程,但时移世易,山地田亩多有荒芜被占,佃户逃亡,册籍遗失。
于是,文翼结合张衡等人的想法,厘清田租、重订章程,期望长久而不匮乏。在文翼撰写的《重订濂溪书院田租并重订章程记》有详细记载:“上年冬,而隶赣邑之田租清,褚广文计偕北上。本年春,改檄赣州府学彭训导寅,与前绅士往查于都山田各租,至五月而隶于邑之租亦清。经界正,畎亩定,佃耕各有主名,赋税咸有定数,载诸册籍。”
此后,文翼不由联想到田租之外,过去各人捐存的款项应如何管理,每年出纳之事应安排专人负责。还有考课之法、收支之数等,他觉得这些都应该纳入章程中。于是“檄府、县儒学诸绅,即查公所议斟酌而损益之,汇记颠末,以付之梓”,这样方便后人按籍可查,有章可循,如此也不辜负此次清查之举。
文翼还考虑到濂溪书院的重要性而入学名额又少,“濂溪书院为吉、南、赣、宁四府州髦士负箧横经之所,而每年仅取肄业内课生童三十名,每官课生童膏火(书院、学堂中的教育津贴)仅七十名,额颇少,由入数绌也”。于是,他捐出廉俸制钱一千串,自同治八年(1869年)起,每年加取内课生童各十名,每次官课加给生童膏火各十名。文翼期望,众多学子更加勤勉于实学,也希望书院在理财方面有所进益,待资金更为充裕,就可以增加教育津贴以广育人才,购买经解子史各集以扩充学子见识。
之后,赣州学子尹起鸾(清廷赏戴花翎,钦加同知衔,历任铜陵、宿松知县,广德、六安、直隶三州知州,特授阜阳、怀宁知县等)中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陈存懋(庶吉士,授检讨,历官浙江知府)中同治十三年甲戌科进士……
不仅如此,同治十二年(1873年),文翼又与知府魏瀛、知县崔国榜共向爱莲书院捐钱1800串,统计存典本钱8260串生息,以作膏火。除此外,文翼还倡修了濂溪书院附近的光孝寺。
设牛痘局
清同治版《赣州府志》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赣州府牛痘局设于王文成公祠(今章贡区阳明路,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附近)。文翼与知府魏瀛、知县韩懿章等每月各捐廉5两,聘请医生主持此事,官绅军民家儿女至局种痘,不准索取一钱,后知县黄德溥、崔国榜皆继之。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赣州最早的防疫机构。
此外,同治八年,文翼倡议用船百余只,锚五十八口,板三百余块,重建了西津浮桥(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更加保障了浮桥的安全性。另据清光绪六年版的《江西通志》载,郁孤台“同治八年圮,十年巡道文翼重建”。当时台下为厅事间,前楹左右隅有两室,上为台,再上为文昌阁,四周砌围墙以御风,台下山坡皆甃以石,山腰设门,门上横额为“贺兰山”。后来,文翼就前楹为广厦,又前筑亭为公宴之所。
历经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赣州乡野之间的小股匪乱不断泛起。而在此间,文翼等经历战争的主官,为政为学参与到战后重建的事业中,为安定地方尽心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