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斌
义泉书院是赣州城中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宋代书院,在宋明理学发展进程不同阶段都起过重要作用,其遗址在今章贡区解放街道灶儿巷历史街区东门井处。
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义泉,县东南二里,泉源不涸,俗呼东门井。”
据《赣州市教育志》介绍,赣州自北宋至清末,先后曾创办过多所书院。其中,宋代创建有清溪书院、先贤书院;明代创建有阳明书院、正蒙书院、镇宁书院、富安书院、夜光书院、澄清书院、龙池书院、义泉书院;清代创建有爱莲书院、新安书院、见山书院、章贡书院等。而有关义泉书院的记载多从《王文成公全书》引用而来,因其文曰“五社学”的称呼,而将其定位为“社学”。
纪念周敦颐与曾准等相契洽道学之地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年四十五。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今赣州),与孔延之、曾准等人在此讲论道学。
正如《赣县志》中所说,“赣之理学启自曾、陈,北面濂溪,月朔讲学,而郡人始知所尚”。周敦颐在南安传学于“二程”是道学传承的标志性事件,但其学术研究、传承的时间跨度并非仅仅停滞在其一人一时一事之上。故周敦颐在虔州期间钻研学问的过程,亦应是其学术完善的过程,赣州城道学之传承肇始于周敦颐与曾准。
义泉书院之地昔日为“章贡曾氏”宅地或相邻之地。故周敦颐常与曾准等谈道于此。
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出姜家巷(灶儿巷),为世臣坊,因宋曾文清(曾几)公祖父子孙奕世贵显得名也。”《赣城乡导集》记载:“民国初,依次下龙船庙,上龙船庙,永清坊,侍臣坊(世臣坊)。”“世臣坊西端,原建有世臣坊一座,是为曾准、曾弼、曾懋、曾开、曾几、曾逢、曾逮、父子祖孙立。”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提刑赵希龙在此旧地建立书院,因仰慕周、曾先贤在此开创道学、相受道学之举,故名曰先贤书院。
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义泉,义泉坊,即先贤书院,为宋澹轩杨先生故宅,其门人陈韡请赐额祠先生。淳熙甲午,提刑赵希龙修建,中为夫子燕居殿,祀先生于堂北。”
《大明一统志》亦有记载:“先贤书院。在赣县治东。宋杨澹轩精舍故址,其门人尚书陈韡请于朝建之。”
笔者认为,以道学在赣之兴溯源,“章贡曾氏”宅邸距书院之近,提刑赵希龙设书院于此,且名“先贤书院”,必与仰慕周曾道学有关,如“清溪书院”即赵抃与周敦颐在贡水东讲学之逸事而为后世景仰在故址创办,道理相同。
朱子一门在困境之下翼图保存理学火种之地
南宋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朝廷之上爆发了“伪学逆党”案, 御史沈继祖在外戚韩胄的支持下,对朱熹发难,指斥他的学说为“伪学”,将朱熹罢职。朱熹的门生故交惶惶不可终日,特立独行者隐居于山间林下;见风使舵者改换门庭,不再踏进朱熹家门;更有甚者,变易衣冠,狎游市肆,标榜自己并非朱熹一党。
在这样的风潮席卷之下,朱熹则退居闽地,辗转于各地讲学,“宗室诸进士与其门人构书院,延而讲学”。以冀保存其学术思想之根脉。
朱熹弟子杨方时任吉州知州,亦被罢官,奉师命肩负道统来赣州避居先贤书院。他希望以书院为依托,通过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开创的理学思想与书院教育相结合的传播模式,保存朱子理学的道脉火种。
朱熹病重之时写信给杨方说:“欲烦为作小楷《四箴》百十字……时节不是,当字学亦绝,故又欲得妙札时以寓目,以祛病思。”庆元六年(1200年)闰二月二十七日,朱熹去世前12天,再次写信催杨方“妙札”。可见,“子直之契许于朱子者至矣”,亦足见杨方对于赣州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朱熹的时刻关注。(朱熹《答杨子直》)
庆元六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病逝。
嘉泰三年(1203年),杨方离开先贤书院,被重新起用任临川守。开禧三年(1207年),史弭远拥立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朝政为之一变。
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下诏确认理学自孔子、孟轲、周敦颐、二程迄至朱熹的道统,从而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端平元年(1234年),杨方的弟子陈韡任江西安抚使兼赣州知府,扩修先贤书院,并向朝廷请求“赐额”,以褒扬杨方携“道理之学”来赣州的功绩。并将杨方当时在先贤书院里的居所设祠以祭祀。
宋理宗赵昀取“义理之学”之意,赐额,立义泉坊。因此,书院门口的水井亦被称为“义泉”。后人还在光孝寺左(今赣州市第一中学)附近设东坡淡庵祠,用于祭祀苏轼和杨方。杨方的家乡,亦将其与朱熹共同立祠。嘉熙四年(1240年),杨方的弟子宋慈升任江西提点刑狱使,兼知赣州,抵先贤书院,传朱子理学。
笔者认为,先贤书院是在道学被全面封杀的状态下,道学一脉潜入民间,与书院形式相结合,以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为治学理念,保存、传播理学思想,以冀保存其学术思想之根脉、徐图中兴的典范。此举不仅是杨方的个人举动,如朱熹在闽亦“宗室诸进士与其门人构书院,延而讲学”,“从学者甚众”。并且从赣州设东坡淡庵祠,用于祭祀苏轼和杨方,足见地方肯定杨方潜于赣州,以朱门教育理念传播理学,对于理学中兴的贡献。并且此举亦得到了官方的肯定。
宋理宗为当时的书院赐额、赐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达37所,但对于赣州的两处书院褒扬最高。即端平元年(1234年),为章贡区的先贤书院赐额“义泉”(“义”即“义理之学”,亦指理学)和景定四年(1263年),为赣州大庾的周程书院赐额“道源书院”(“道学之源,实肇于此”),充分肯定了这两所书院从道学至理学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至此,“道、理”之本源俱出赣州。可见官方将其定位之高。自此,先贤书院历为周、朱一系嫡传学术之地。
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先贤书院山长王天舆(朱熹四传弟子)重修先贤书院 ,为朱熹学说作《尚书纂传》。
明朝初年,先贤书院的山长是范实夫,明吏部尚书刘崧有赠诗《寄范实夫主廪赣先贤书院三首》其三:杨子旧精舍,全侯新学宫。百年遗往躅,一旦振高风。日月冠裳会,春秋俎豆崇。游歌未能往,叹息羡飞鸿。
在和友人的唱和诗中,写到“杨子旧精舍,全侯新学宫”,表明这书院是“杨方来赣,重归道统”之所地,为世间公知。再次明确肯定了先贤书院是程朱一脉。
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先贤书院曾由赣州通判郑暹主持维修过。
《大明一统志》载:“先贤书院。在赣县治东。宋杨澹轩精舍故址,其门人尚书陈韡请于朝建之。”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国朝正统己未(1439年)通判郑暹继修。”郑暹:“浙江钱塘人。正统初任,有能声,升知府。”
“阳明心学”传承之地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命知府邢珣将先贤书院改建义泉书院,传习阳明心学。并委其弟子袁庆麟为山长(因檄有司礼聘,督郡中社学),袁庆麟在此地作《朱子晚年定论》跋。
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书院五:义泉 义泉坊,即先贤书院,为宋澹轩杨先生故宅,其门人陈韡请赐额祠先生。淳熙甲午,提刑赵希龙修建,中为夫子燕居殿,祀先生于堂北。元大德中,山长王天舆、国朝正统己未(1439年)通判郑暹继修,正德戊寅(1518年)知府邢珣修复,改今名。正蒙(金鱼坊),镇宁(察院前),富安(祥符宫前),澄清(澄清坊、申明亭故址,方八丈,为民人陈绶占居)。”
退出历史舞台的余韵
办学历史悠久、意义重大的书院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呢?这就和王阳明去世后,与对于“阳明心学”的评价和朝争有关了。
明万历七年(1579年)巡按江西监察御史邵陛上《查改书院疏》,将义泉书院改为社学。
明末清初,义泉社学消失。
清顺治三年(1646年),赣州作为南明的重镇,被围半年之久,后城破,“城为之焚,室为之空”,先贤书院亦无存。
到了清康熙年间编修地方志时,则已是:“社学 一在东南市街头民占。一在塔下寺前民占。”此后再未曾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