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颖 周洲
从村口喇叭传出的法律条文,到田间地头的“你问我答”;从墙上的普法标语,到村民口中的“法理人情”……近年来,安远的法治建设如春雨浸润田野,在岁月中渐次铺开一幅清晰而生动的法治新画卷。
普法执法相融,构建“大普法”格局
“老板,您的摊位都摆到人行道上了,不仅影响行人通行,还违反了市容管理相关规定。”安远县城市管理局执法人员一边帮摊主把超出划定区域的货物挪回原位,一边递过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宣传册:“按规定经营,既方便大家也不违规,多好!”这类“执法即普法”的场景,已成为该县行政执法的新常态。
安远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推动各单位制定普法责任清单,明确内容与形式。生态环境局查处排污时解读环保法,人社局调解纠纷后发放劳动合同指南……柔性执法与精准普法相结合,实现执法与普法的有机统一。
为确保责任落地,该县加强协作联动,将普法清单制定与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述法及法治政府建设督察范围,推动形成从“要我普法”到“我要普法”的浓厚氛围。
聚焦“关键群体”,精准提升普法质效
“这个案例中,行政机关败诉的根源在于违反了法定程序……”在该县行政执法培训班上,一场生动的行政复议案例教学正在进行。这是安远聚焦“关键群体”学法的缩影。
该县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开展差异化普法:对领导干部,将宪法等纳入党委中心组必修课,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让法治思维成为决策“标配”;对青少年,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五年来开展法治讲座722场,举办书画比赛、知识竞赛、游园会等活动280余场,让法治种子在校园生根;对企业,推行“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组织专家进企解读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实务,助力防控风险。
从机关到校园再到企业,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发力,让普法宣传既有质又有效。
深耕文化沃土,让普法“活”起来
“劝酒出事要担责,邻里和睦莫相逼……”凤山乡井坵村把法律知识编成快板词,赢得村民阵阵叫好。这样接地气的方式,正是“文化+法治”创新的生动实践。
该县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普法“活”起来: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的漫画墙成为亲子教育场所,法治文化公园的谜语竞猜增添游园乐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普法”模式将民法典、宪法等融入茶蓝灯、采茶戏、快板、楹联等非遗形式,开展演出40余场,让群众在欢笑中接受法治熏陶。
“看戏学法律,比干讲有用多了!”孔田镇村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对这种寓教于乐方式的喜爱。这一创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法治建设的双赢。
借力新媒体,跑出普法“加速度”
“遛狗不拴绳要担责吗?”“婚前债务归谁还?”该县推出“亮哥说法”系列短视频,聚焦婚姻家庭、劳动纠纷等民生热点,用方言和情景剧还原生活场景,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形成传播矩阵。目前已推出34期,精准触达超30万用户,掀起“网红带法、全民学法”热潮。
同时,普法宣传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推出“安小司”“橙小法”等AI数字人形象,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
“现在随时随地都能学法,太方便了!”版石镇李女士感慨,“互联网+普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培育“法律明白人”,听民声解民忧
“多亏老周,不然矛盾真会闹大。”车头镇龙竹村村民谈起“法律明白人”老周,都连连称赞。面对宅基地纠纷,他既讲法理也通情理,最终促成和解。老周用在培训班所学的知识,讲透了法,说通了理,也暖足了情。
自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以来,该县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传帮带”等多元方式,持续提升培养质效。
目前,安远已培育“法律明白人”骨干7678名。他们活跃在乡间巷陌,投身于普法宣传、纠纷调解和社会治理,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从“遇事找关系”到“遇事找法律”,安远群众的法治观念正在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