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温京燕 通讯员陈星宇 王蔚婷
近期,石城县驻泉州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宋贤勇带领支部委员穿梭于石城籍流动党员所在企业。他们凭借牵线搭桥的力量,成功助力10余名石城籍务工人员觅得心仪岗位。与此同时,该党支部携手太阳海服饰等企业,为石城县引入技术人才与产业项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流动党员陈晨利用电商技能帮助家乡销售农产品,助力家乡村民增收……自2022年11月该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以来,累计吸纳90余名流动党员前来报到,积极协调解决石城籍务工人员就业、就医、维权等难题,同时助力家乡发展,带动30余户村民走上增收之路。
宋贤勇等流动党员帮助老乡和助力家乡并非个例,而是石城县众多流动党员“反哺家乡”的一个缩影。石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邓小兰介绍说:“近年来,石城县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通过‘流出地+流入地’协同管理机制,构建起一条建强堡垒、凝聚共识、发挥作用的‘红色纽带’,推动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家’。”
建强“红色”堡垒
让流动党员“有归属”
“石城县驻福州市流动党员党支部的成立,让我们这些流动党员终于‘找到家’。家乡还安排横江镇党委‘一对一’全程指导,有了活动平台,学习也有了保障,我再也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正常的组织生活。”琴江镇坵坊村党支部党员白广东感慨道,多年前,来福州工作很长时间都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后,他总算找到了“家”。
针对流动党员存在的“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痛点问题,石城县各流出地党组织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一对一”联系制度和“一人一档”的党员管理台账,通过网格排查、上门走访、电话联络、微信联系等方式,精准掌握党员流动地点、流动原因、从业状况、联系方式等信息。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泉州等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17个驻外党组织,并配备党建指导员,依托流入地企业、商会等载体,搭建“流动党员之家”平台,帮助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党员活动室,实现动态精准管理与组织有效覆盖。
夯实“凝心”教育
让流动党员“强党性”
近日,在县内结对帮扶党组织的指导推动下,各地流动党员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借助“学习帮帮团”“云课堂”等形式,掀起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热潮。“以前学习总是浅尝辄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育,我们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到‘手不伸’‘嘴不馋’‘心不贪’,更要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努力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石城县驻上海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熊传金如是说。
为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碎片化难题,多年来,石城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轨学习机制。线上,依托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及时推送学习资料;线下,设立“流动党员活动日”,定期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讲专题党课、参观党性教育基地等活动。此外,石城县各地流动党员还能收到家乡邮寄的“红色包裹”,有些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还会带领支部委员走访流动党员所在企业或家里,直接送上学习资料,让流动党员身处外地也能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不断增强学习动力,强化党性修养。
激活“反哺”动能
让流动党员“能作为”
“党员不仅要‘安家’,更要‘有为’。”回忆起党支部成立的“党员先锋队”为家乡办实事的初衷时,石城县驻泉州市流动党员党支部副书记童玲深有感触,这几年,许多在外流动党员频繁回乡,家乡“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风尚,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家乡风土人情的巨大变化。如今,家家户户之间人情味更浓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互帮互助越来越多,在为家乡的变化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更加坚定支持家乡建设的决心。
近年来,石城县因势利导,结合“新时代赣鄱先锋”创绩提升行动,积极推动流动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依据各流动党员的特长优势,专门设置政策宣传岗、招商引资岗、技能培训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岗等8个岗位,引导流动党员化身致富信息员、创业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招商牵线员。同时,积极引导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服务范围辐射到同地区、同企业(工厂)务工老乡身边,常态化提供就业推荐、法律维权、小孩入学、帮困解难等服务,进一步弘扬家乡的优良风俗与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