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弟
赣南的春天,莺飞草长,喷红吐翠。这个季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春雷会突然响起,春雨会不期而至。
今年的第一声春雷,我是在早晨的睡梦中听到的。雷声随着轰隆隆的前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我再无睡意,披衣来到书房。书房与鸡心岭相邻,拉开窗帘,便看到万缕雨丝飘洒在纪念亭顶上,飘洒在四周树木的疏枝密叶上,飘洒在春花绿草上……绿的更绿,红的更红,鸡心岭显得生机盎然。眼前的雨中胜景,耳边的隆隆春雷,让我想起95年前的春天,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兴国,上了鸡心岭,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犹如响起了震天撼地、惊世骇俗的春雷。
鸡心岭位处兴国县城西北一侧,岭不算高,岭顶相对平整,形成一个大坪。坪上高大的樟树、榕树、榆树……舒展着绿色的树冠,层层枝叶交织在一起,融为碧绿的一体。在我的少年时代,岭上还有一丛芭蕉,那红艳夺目的花朵,状如火炬,在深绿而硕大的叶片衬托下,色彩对比强烈,妩媚动人。每每凝视它,便让我想起曾出现在岭上的红旗、红袖筒、红缨枪、红标语……
站在鸡心岭上,向东可远眺浩浩潋江,向南可近观古城沧桑。鸡心岭上,立有纪念亭,亭为六柱翘角攒尖顶,高约9米多,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围栏。我常常伫立亭前,目光扫过岭上的树木,寻找历史的遗存。我知道当年就在这浓荫蔽日的大樟树下,搭起了临时会台,台前两棵挺拔的大树挂起了一幅红布横联,上面贴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十个大字。
那是1929年4月的一个清晨,天空朝曦东升,鸡心岭上抹着橙红和胭脂色的霞光。扛着大刀、梭镖、鸟铳的农会会员,背着枪的城市工人纠察队员和战士,一列列进入会场。县城的码头挑夫、放排客、打铁佬、小摊贩、店员,还有手提篓子、篮子进城买卖东西和肩扛扁担、禾杠进城买卖柴火的老表,也跟在长龙般的队伍后面进入会场,鸡心岭热闹起来了。
当毛泽东与红三纵队领导人蔡协民、伍中豪来到会场,李春华、陈奇涵等县委领导人带头鼓掌,顿时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人群骚动起来,千百双眼睛一齐投向他们,不少人踮脚引颈,站在后面的人有的往前挤,有的索性爬到大树上观看。
在掌声中毛泽东健步登上会台。我曾经想象毛泽东面对数千名兴国的父老乡亲演讲的样子,也是站在天安门上那样的伟岸魁梧吗?也是那样有力地挥舞着巨手吗?他那时只是个36岁的年轻人,他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实在想象不出。后来我遇到一位老人,他曾经参加了那次鸡心岭集会,他努力回忆,为我描绘。说那时毛泽东站在会台上,任春风吹拂头发、衣襟,用满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开始演讲,问大家,我们天天喊革命,究竟要革谁的命?要依靠谁来革命?毛泽东又说,一言以蔽之,是要革反动派的命……我们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神仙和皇帝,全靠我们穷人自己,靠我们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这一问一答,让人声鼎沸的会场顿时静了下来,静得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婆娑声、小鸟的啁啾声。毛泽东接着又问,革命怎么个革法呀?……赤手空拳革命不行,叫花子打狗背靠墙,手中得拿条棍或捡一块石头。这样,手一举,狗看见就害怕了,就夹起尾巴赶快逃命……听着毛泽东深入浅出的话语,会场上几千人情不自禁,一齐开怀大笑。
秀丽的鸡心岭听出了豪情,滔滔潋江听出了欢快,草木听出了生机。毛泽东的演讲时而亢奋激昂,时而像涓涓细流,时而像黄河巨浪,催人奋进。最后,毛泽东热情地号召,同志们,我们起来参加革命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是要成功的,是会胜利的!这宛如鸡心岭上炸响的春雷,宛如司号员吹响了洪亮的号角……我在革命回忆录中常常读到,许多人听了毛泽东在鸡心岭的演讲,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许多人处在革命危难时刻,想起毛泽东在鸡心岭的演讲,便能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奋斗到底。于是,在兴国,一切的进步力量都在集结和行动,整个赣南,无论是县城或是乡村,都掀起了赤色狂飙——建立工会农会,建立红色政权,反对贪官污吏,打土豪分田地……他们中的放牛娃、长工、打铁佬,成了“兴国模范师的擎旗人”“决不向敌人投降,英勇跳崖的省苏维埃裁判部长”“被称为腰缠万贯乞丐的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强渡大渡河的敢死队勇士”“浴血平型关的英雄团长”“塔山守备英雄团的政委”“参加过自己追悼会的开国将军”……他们中的黄毛丫头、拾粪女、讨饭婆,成了“马前托孤的女英豪”“浴血坚持游击战的中央执委”“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红军”……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今日的鸡心岭已成了名人园,树木依然葱郁苍翠,纪念亭依然高高耸立,一尊尊名人雕像令人肃然起敬。毛泽东走进了历史的伟人中,但他当年热情洋溢、振聋发聩的演讲,一如阵阵撼地、声声催人的春雷在我们心中回响,激励着我们以百倍的努力振兴赣南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