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银
对于周鸿的报告文学,我在主编《中国报告文学》杂志时,读过几篇,但总体说还是缺乏全面了解。这一次,拜阅了他的新著《赣南的天空》之后,对他和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周鸿是一个勤奋认真的作家,是那种站在社会人生的大地上用心耕耘的人。他的作品立足自己熟悉的赣南红土圣地,涉及题材领域宽泛多样,有历史的追踪寻觅,有现实的采访表达,有对人们生命道路曲折和感情困顿的记录,也有对事业拼搏进取行为的报告,等等。正因为这样的创作态度和自觉实践,周鸿的报告文学方能表现出丰富丰盈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品质和价值。
在这些作品中,《荷美大西坝》令我很感兴趣。作品反映中央国家部委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到赣州挂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来自中国日报社的副处级干部冯宗伟,虽然妻子患病,女儿幼小,母亲年高需要照顾,但他还是毅然报名并被批准,来到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担任第一书记。其间,有领导建议他担任副县长,被他婉言谢绝了。在大西坝,冯宗伟访贫问苦,排忧解难,在整治村容村貌、安装路灯、修建文化广场,疏浚水渠、开挖莲塘,发展产业、增强村子经济收入等方面,成绩卓著。一年任期届满之后,他又自觉选择再留任一年,直到将大西坝变得风景秀丽、经济发展、人心欢快,真正成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乡村。文章集矛盾冲突和人物开拓精神于一体,记述冯宗伟在现实中初心不改、意志坚定、智慧运作以及诚敬坚毅的精神和性格,故事细节十分生动感人。
《寻乌再调查》是在现实和历史交替穿插的作品,描述寻乌的今天,回顾毛泽东当年立足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并在深入的调查基础上提出“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等,还回顾了毛泽东对《调查工作》失而复得的惊喜。《寻乌再调查》这篇文章既体现了作者对一代伟人的深情缅怀,也引发人们对如何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再思考、再探讨。作者以“在场”作家身份继承了毛泽东寻乌调查的作风,他的报告文学真实生动记录了赣南大地上的历史脉动和文学观察、探索。
《童谣里的故乡》《思乡亭》《爸爸,我们回家了》等几篇文章,都是记述因为贫穷、战乱等原因,人们亲情受到伤害而痛苦分离的动人故事。作品叙述魏惜娟、黄宝州、李镇明等人的离情别恨、九死一生,思念之苦痛、团圆之欢乐等情形,个个都是真实的传奇故事。世上总有真情在,其中的无奈、仇恨、遗憾、侥幸,包容了太多人生的曲折,这些跌宕起伏的内容,看得使人生出无尽感叹!
另外,该书还有追寻踏访,反映红军长征前几个绝密行动的作品,内容虽有点久远,但今天读来,依然使人兴趣颇浓。红军如何得到蒋介石实施“铁桶计划”的消息,如何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接触,协议相互合作反蒋等,都是十分引人入胜的重要历史传奇故事。还有像《妙手仁心黄晓焰》《千山万水创业路》,不管是写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还是写从基层奋起努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种升腾人心的力量。
周鸿置身赣南革命老区,热心在周边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题材,选择一些有价值意义的对象作为选题,然后在深入调查采访中完成自己的表达。这是一种有自主性的文学表达,和那些听命式的被动写作不同。所以,周鸿的作品尽管较少有很重大的、很时尚的题材书写,可是不轻浮,不随意,有自己的特点。希望他有更多面对社会的探究,向着更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精神情感领域开掘前进,在文学创作中不断有新的喜人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