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平
闲看清代美食大家袁枚《随园食单》,看到《猪肚二法》一节:一曰北方人爆炒肚尖做法;二曰南方人白切肚片做法。
袁枚先生对爆炒肚尖记得甚是简略:将猪肚洗干净,选用最厚实的那部分,剔除上下两层皮,只要中间部分,切成骰子形状的小块,在滚油里爆炒,加作料起锅,炒得非常脆,最好吃。这是北方人的做法。大概因《随园食单》并不是烹饪教科书的缘故,这段文字记得像个摘要,不会做饭的人看了应该是不得要领。
袁枚先生文中所说猪肚厚实的那部分其实就是肚尖。炒肚尖是我母亲的拿手菜。我对炒肚尖情有独钟,喜欢吃也喜欢做。炒肚尖确是道功夫菜,肚尖厚韧,要炒好,对刀工、勾汁、火候要求甚高,其中一项没掌握好,肚尖可能就不脆或炒老了嚼不动。
我向母亲学过炒肚尖,做法是:将肚尖像切腰花一样打好刀花,切成大小适度的条块状(骰子形状的小块细细碎碎,没口感不过瘾)。加红薯粉适量,加适量生抽,再加一点点冷水拌匀,保持一定湿度,忌稠糊。这是要点。肚尖勾芡后,备用,也便于生抽入味。
先炒好配料。用酸萝卜或酸荞头或酸黄瓜适量,切成小条状,不放油,不放盐,干锅炒香,起锅待用。
旺火把锅烧热,放油,油量应稍重些。油热滚烫冒烟时,肚尖与姜丝、蒜蓉、新鲜红辣椒丝一起入锅,先加盐迅速翻炒入味。加入料酒后,把酸菜入锅爆炒,肚尖熟了即起锅。起锅前,放少许味精、胡椒粉。装盘后放些嫩芹菜叶点缀。高温热油中,整个过程讲究个快,一气呵成。炒出来的肚尖,光鲜漂亮,味香丰厚,韧中带脆,口感爽利。炒肚尖最宜趁热吃,搁凉了,肚尖死疲,暴殄美食。
北方人饮食习惯与南方人有所不同。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爆双脆》一文写道:油爆羊肚仁儿要勾大量芡粉,黏黏糊糊。对此,有些弄不明白。芡粉太多,起锅装盘后糨糊没汁,色香味都可能差些意思。
猪肚是好东西。《本草纲目》载:猪肚,甘,微温,无毒。主治补中益气止渴,断暴痢虚弱。李时珍又曰:猪水畜而胃属土,故方药用之补虚,以胃治胃也。猪肚是好吃又兼有食疗之用,胃不好的人可以常吃。
说到炒肚尖,不禁勾起往事的记忆。少年时家里经常养猪。暑假中,我每天都割猪草,煮猪食,喂猪。喂猪时喜欢看书,一看书就忘记加猪食,猪不耐烦就把食槽拱翻。母亲嗔怪我:别看太多书,小心把眼睛看坏了。母亲不是怪我不认真喂猪,只是担心我的眼睛看书多了会近视。高考那年,母亲看我一天到晚捧着书看,怕我压力太大,不断劝我:别太用功,身体要紧,注意休息。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明年考不上叫你爸提前退休,让你顶编参加工作。母亲贴心贴肺的关怀让我感动,而我更没让她失望:猪也喂好了,高考第一年考上了,身体也没受影响。那时,家里养猪从年初养到过年前才杀。母亲工作上是把好手,生活中是个烹饪高手。打鱼丸、炒肚尖……都是她的拿手菜。母亲知道我最喜欢吃炒肚尖,过年做杀猪菜时,炒肚尖放在最后做,炒好热气腾腾端上桌就开饭。母亲总是把炒肚尖放在我面前,让我趁热多吃,兄长们眼羡不已。
耳濡目染,我也跟着母亲学会了炒肚尖。母亲年纪大了后,不再炒菜做饭,节假日回老家团聚时,母亲就特别交待,其他菜大哥大嫂炒,肚尖一定要我炒。她说,她最喜欢吃我炒的肚尖。其实,我大哥大嫂炒的肚尖比我炒的好吃,这只是母亲对我这个常年在外工作的小儿子的偏爱罢了。
对我而言,炒肚尖不仅仅是做一道菜,更是母爱记忆的承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