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知道平江府,还是因为文天祥。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四月初一,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率勤王义军从赣州出发,北上抗元。几经周折,当年九月初,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府事。十月中旬,文天祥到达平江府任职。十月二十六日,元军进攻常州,文天祥派追随其抗元的宁都人氏尹玉以及麻士龙、朱华领兵前往支援,结果因为淮军将领张全不配合,文天祥这些英勇的部下在一个叫“五牧”的地方壮烈战死。十一月二十二日,文天祥奉旨离开平江府,二十四日,平江府失陷。
文天祥在平江府,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多月。这是极不平静的一段岁月,血雨腥风,足以考验一个人的血性与胆识。尽管,他的努力,在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什么。但,他身上的英勇与正气,并非只看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体现于一举一动之中。平江府这几十天,自然也不例外。
转瞬间近八百年过去,平江府,如今早已不叫这个名字了。外地人如果不了解历史,对这个地名定然是感到陌生的。但它现在的名字,则家喻户晓:苏州。
初到苏州,刚过立秋,天气却毫无凉爽之意,整个城市倒似一个大蒸笼,让人感到浑身上下都透着热气,如果长时间脱离空调房,只怕有被蒸熟的风险。
这样的天气,出门实在是件难事。但听说这里保留了平江路历史街区,想起远去的平江府,还是冒着酷热前往实地体验。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和长三角的其他城市一样,城区河道纵横,湖泊众多。原以为能让一个地方以它命名的“平江”,定然是其中比较大的河流,直到走近它,才发现想象与现实总是难免错位。
这是一条小河,宽五六米而已,在江浙一带的城里,太普通不过了。河水当然不能和野外的河流相比,谈不上清澈,也不够灵动。小船却是少不了的,那是供游人体验的。很多年前,河上的小船是实实在在的交通工具,现在,它们已然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交通功能,成了人们娱乐或怀旧的道具。岸边的垂柳自是不让当年,走进这里,时光似乎穿越回到黑白照片的年代,根本想象不出是在一个极具现代化韵味的经济发达城市。河上时不时能看到石桥。它们风格各异,虽然看着不起眼,但细究之下,也许都有一定的来历。别小看那些其貌不扬的物件,它们也在默默支撑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而平江路,则是沿着平江的一条古街。街道也不宽,和平江差不了多少。它主要是半边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是其一大特色。因为另一侧临水,仅少数路段在岸边建了零星的小屋。路旁都是商铺,五花八门的,商业气息浓厚,但并不喧闹,大家各自忙碌,互不干扰。这个尺度把握得很好,不像多年前去过的一个著名古城,原本是来寻找宁静的,没想到灯红酒绿把意境全破坏了。
天气再热,也挡不住游人的步伐。小小的平江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很多穿古装的年轻人在这里一路拍摄照片或视频。出租古装也成了一个产业,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更是各领风骚。苏州这样的城市,历史这位老人家馈赠了它太多的财富。无论做什么,它都容易做好。单从旅游角度来说,它便是天选之子,优势太明显了,似乎什么时候都不缺粉丝。有人来,经济就活,各行各业就旺。当然,它现在依靠工业,已经成了华夏大地众多城市当中耀眼夺目的那一座。而这,也恰恰折射了苏州的可贵:即使在工业化程度这么高的时代,它依然把古城保护得这么好,让人们除了看到它今日的富贵,还不敢小瞧它昔日的辉煌。想想有些小地方,还没富起来呢,就迫不及待地把那些表面有点陈旧的建筑拆个一干二净,心急火燎地涂脂抹粉显摆时髦姿态,真是大煞风景,让人啼笑皆非。很多深烙时代印记的建筑就这样无奈地消逝于某一代人的视野。一个地方的文脉能否传承,确实是需要些文化底子的。
作为景区的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至白塔东路,走起来有好几里路。这是完全开放的景区。不需要门票,随时可来,宾至如归。这也是一种大格局,大视野,大智慧,不在乎目睫之利,更在乎天长地久。看看某些底子单薄的景区,名气还没打出去,就毫不客气地出售高价门票,以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真是幼稚。运营景区也是大学问,理念不同,结果殊异。
穿过白塔东路,街区还在延续,只不过成了普通的老街,看不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了。整个平江路一带,基本上是老式民宅,白墙青瓦,木栅花窗,集中连片,规模可观。也正因为成了规模,才能产生知名度、影响力。房子也未必都是古宅,但至少人家做到了修旧如旧,看不出不协调之处,不至于夹杂高楼洋楼于其中。苏州向来以古朴著称,如今城市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在寸土寸金的今天,还能在城里保留这样的街区,的确没有埋没它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盛誉。
平江路街区不仅仅只有一条平江路,与它相连接的还有许多狭小的街巷。从地图上看,很多巷子还通到一些知名园林。这些巷道与平江路风格相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古意盎然的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值得品味之处。岁月无情,古代的苏州已不可寻,但看看这个街区,就如同嗅着了老苏州的千年烟火气息。如果时间充足,步伐不妨再放慢一点,思绪不妨再展开一点,对古城苏州的感触与体悟,自然也就更厚三分,更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