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
每个学期开学后,同事们都会在办公室断舍离:清理过期的教辅资料、寒暑假作业,舍去用过的作业本、试卷,让那些失去意义的纸张离开自己的办公桌。
看着装得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我的思绪泛起微澜,想起了去年8月与几个朋友受定南文友之邀,共游客家古城的美好时光。斑驳的城墙、古香古色的建筑、有创意的店名、别具一格的装饰、定南特色的美食、来不及探访的典故、青石板的大街,鹅卵石的小巷……我们走走停停、细细品味,或有惊艳的赞叹脱口而出,或有应景的诗句涌上心头,或有瞬间的顿悟醍醐灌顶……然而,比起这些美好,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刻有“敬惜字纸”的壁龛。
那天,我们从迎阳门进入客家古城时看到了刻有“敬惜字纸”的壁龛,经过宝成门再次看到刻有“敬惜字纸”的壁龛,从丰阜门离开客家古城时又一次看到了刻有“敬惜字纸”的壁龛。它们嵌入的位置稍有不同,但形状几乎一样。壁龛是由一整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两尺见方,高两尺余,宽一尺余,额间从右往左刻着“敬惜字纸”四个大字,额头上方还顶着短短的帽檐,帽檐正中的上方嵌入了一个可爱的小葫芦。文友说,“葫芦”谐音“福禄”,在许多客家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寄托了客家百姓对福禄的殷切期盼。
“壁龛是用来干什么的?敬惜字纸又是何意?”我好奇地问。同行的定南文友答:“所谓敬惜字纸,表面意义是指敬重与爱惜有字迹的纸,凡不用的字纸均要集中到‘字纸炉’焚化,不得乱丢,不可用于包东西、抹桌子,更不得踩踏、坐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敬惜字纸,敬的是文字,故又称‘惜字’。”
同行的人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自宋元以来,但凡崇文惜字、尚学重教之处多建有惜字塔(宫、亭)、敬字塔(亭)、圣迹塔(亭)、文峰塔、字库塔等。有的说,古人造纸不易,印书不易,老祖宗发明文字、弘扬文化,就是要后人重视文化,敬畏孔圣。从大伙的言语间了解越多,也就越能理解此行一次又一次相遇“敬惜字纸”壁龛的不解之缘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心里总会涌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适感:塞满纸张的垃圾桶、打印机旁纸篓里崭新的废纸、台阶上铺着的被坐过的报纸……这些原本司空见惯的情景,似乎成了心里头的一枚枚刺。
美术课上,我让学生画“春天”,很多学生举手说,还没买图画本。我想起办公室墙角的那个蛇皮袋,就从里面拿了一沓纸。分到纸的学生一边欢呼,一边交流:“咦,一面有字,一面是白纸!”“我们可以在白纸这面画画。”“你看,老师给我的纸是A4纸,比图画本的纸更厚更白。”学生在画“春天”,我在做“奖品”:将A4纸对折,藏着有字那面,十张一沓,装订成本子。为了拿到老师特制的奖品,这些学生可用心啦:瞧,随风摇曳的柳枝冒出点点嫩芽,五颜六色的野花露出了迷人的笑脸,成群结队的春笋在竹林里探出头来,小朋友或弯着腰捞小蝌蚪,或仰着头放风筝……
看着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我释然了: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字纸无处不在,敬惜字纸没有错,人们绝不会丢掉对文化的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