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帆竞发勇争先

——赣县区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记者温居林 通讯员刘菁淇

  初夏时节,漫步赣县大地,只见项目工地塔吊林立,工厂车间设备运转,工业园区日新月异,一幅幅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图景跃然眼前。

  这片创新热土捷报频传,继2023年度全省市县综合考核赣县区荣获一类县(市、区)第一等次后,在2023年度全市综合考核中,赣县区列第一名,荣获一类县第一等次。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工业发展势头更盛,科创水平阔步向前,党建质量加速提升,魅力新城冉冉新起,全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为赣县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工业迸发新活力

  在赣州稀土友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订单产品,厂区内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这家专注于稀土产品、钕铁硼磁性材料、钕铁硼废料的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于去年启动技改扩能项目,并荣获5项实用新型专利。

  “今年,我们对设备和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企业产能。目前,所有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量稳步提升。”该公司总经办主任耿珊珊告诉记者,公司紧盯国内外先进技术动态,不仅优化生产作业管理,还创新工艺技术流程,加速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赣县区,像赣州稀土友力科技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他们结合自身优势,加强管理,赶进度、扩产能、抓技改,纷纷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产品。

  近年来,赣县区扎实推动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纳入重点调度,以“真金白银”的奖励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扩产增效,助力全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加速推进“中国稀金谷”建设,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去年,中国稀土集团产业促进中心揭牌运行,菲仕科技、康晋电气等延链补链项目建成投产,江钨集团的转型升级项目华茂钨业一期已投产运营。

  此外,稀土磁性材料等11个应用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使用,稀金产业生态圈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获批建设电镀集控区并启动前期工作,化工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园区承载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腾远钴业获评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投资百亿的腾驰新能源运营投产,吉锐新能源上市顺利推进。

  据统计,2023年,赣县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家,总数达157家;营收超亿元企业35家,超5亿元企业13家。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5.4%、14.6%、34%, 位居全市前列。

  创新激发新动能

  在江西汉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配料、精磨、倒角、切割……数十台数控机床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我们与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合作,研究开发防尘防水直驱马达,产品性能持续优化提升,市场份额增长迅速。”该公司研发总监张文程说。

  科技引领新时代,创新激发新动能。近年来,赣县区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做到广聚人才、大力育才、善用人才,发挥人才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在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引领科技项目支撑、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下功夫,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集聚新动能、持续释放新活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在未来,我将力争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美赣县青年”称号获得者彭立山说道。在得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亟需稀土氢能催化材料科研人员后,彭立山怀揣着投身于稀土科技创新事业的理想以及建设家乡的抱负,放弃海外高校高薪聘请,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来到赣县区开启他的科研历程。

  像彭立山这样科研报国的青年在赣县区里的科研大所还有很多。近年来,赣县区紧紧围绕四条产业链发展需求,开展“中国稀金谷”(深圳)双招双引暨投资环境推介会等重大招商引才活动16次,签约、落地8个高水平人才项目,新设立驻宁波人才工作站,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截至目前,全区引进行业急需紧缺人才1500余人。在专家学者、院士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脐橙种植取得“3+5”集成技术突破,全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条产业链蓬勃发展。

  赣县区聚焦“中国稀金谷”科技城建设,深入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围绕稀金主导产业,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核心的“两院五中心”国家级平台集群,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10个、省级科研机构16个,构建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检测检验的科技创新全链条体系。

  随着国家科研力量的强势入驻,该区掀起重科研、攻难关、促升级的热潮,腾远钴业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稀土友力、诚正稀土、寒锐新能源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7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净增12家,净增数列全市第一。

  党建引领新作为

  从城区往西北驱车约1小时到达客家南迁第一站——湖江镇洲坪村,这个质朴的小山村演绎了一场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离乡变返乡、农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振兴蝶变。

  洲坪村党支部书记林宗树介绍,去年,该村坚持党建领航,引入职业经理人精心谋划,党员带头响应,加上群众支持,“蜜月岛”成为网红打卡地,民宿、农家乐、奶茶店、婚纱摄影馆等一应俱全。不到半年,景区营业收入便超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3.8万元。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赣县区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力抓重点、破难点、强弱项、补短板,推动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城区品质、民生保障等各方面全面提升,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年净增市场主体3768户、总量达3.93万户;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线上线下兑付惠企金额2.91亿元、惠及企业583家;持续落实减税降费、退税缓费等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5.25亿元;在全市首创行政审批与中介服务“一体化”计时,行政审批效率提升30%以上。

  ——重点改革多点开花。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敲响全省第二批试点县入市交易“第一锤”;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全省推广,“1+4”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南塘镇农村建房管控改革模式获省市领导高度认可,国资国企、县管校聘、赣州高新区人事薪酬、“政区合一”等改革稳步推进。

  ——城市功能品质取得突破。实施棚户区改造1391户,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242套,建成公租房892套,完成人才住房配租配售219套,新增停车位1536个、厕位202个;创新大桥建成通车,汶潭大桥、汶潭大道完成主体建设、即将全线通车,赣县东高速出入口改造提升全面完工,全区首座人行天桥建成投用。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完成新农村建设点174个,新(改)建农村户厕86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70.6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58万亩,种植蔬菜12.4万亩、油菜3.55万亩、脐橙11.45万亩,生猪出栏53万头;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4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阳埠腐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国家级山茶菇科技小院落户南塘。

  ——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全年民生支出50.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05%。新增城镇就业46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443人。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93个,新增养老点位970个;建成公办示范性托育机构1所,新增托位603个;城市低保人均补助以及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10%以上。实施校建项目18个,新(改、扩)建校舍26.64万平方米,新增园位1680个、学位4400个。

  一项项工作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串串坚实脚印,是赣县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实干担当书写的高质量答卷。

  党旗飘扬风帆劲,砥砺前行谱新篇。面向未来,赣县区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砥砺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着力促升级、守底线,加快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县篇章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习近平主席对法国第三次国事访问纪实
吴忠琼在厅级党员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强调~~~李克坚主持 赵多仙徐兵等出席
~~~——一论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赣县区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时事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新松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报头
赣州打造亲商爱商人文环境
历史长河中的又一次“中法相遇”
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切实增强遵规守纪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千帆竞发勇争先
图片新闻
我省9项辅助生殖技术将纳入医保报销
赣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