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刘畅 朱淑萍 杨琛 罗晋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艺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和根本遵循。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人民性是新时代文艺的根本特征,认识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作品是生活的镜像,是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精神追求构成了文艺创作最丰富、最生动的素材库。从古至今,无数经典文艺作品无不是从人民生活中汲取灵感,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回顾历史经典,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之所以传到后世,是因其以浅近明快的风格生动展现了游牧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则源于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细致入微的剖析;而鲁迅能够塑造出祥林嫂、阿Q等生动人物形象,也是因为他深刻洞悉底层民众的处境及其精神世界。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可能。从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到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推进……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

  人民作品为人民,人民作品人民创。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文艺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价值观的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向往,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价值导向。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的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表达人民情感、讴歌人民奋斗、展现人民精神风貌的时代精品。 

  让人民满意是文艺创作的评价标准

  人民的评价,是文艺作品生命力的试金石。马克思曾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文艺作品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民族的精神与个体的情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无数心灵产生共鸣。然而,在这浩瀚的艺术星海中,哪些作品能够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哪些又只能昙花一现,最终被遗忘?答案往往来自人民的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成功,不在于其技巧如何高超,形式如何新颖,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触动了人民的心弦,是否引发了人民的共鸣与思考。具体来说,文艺作品是否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作品是否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反映了人民的真实情感和需求;二是作品是否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三是作品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能够引领文艺潮流和发展方向。只有当文艺作品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时,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和喜爱。同时,“让人民满意”“以人民的喜爱为评价标准”,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要深入分析一台戏曲、一部舞剧、一件美术作品为什么受老百姓欢迎,在艺术审美上有什么规律可循,观众的审美趣味又有什么变化。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文艺作品的评价权能够真正交给人民群众,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文艺工作是作用于人心、影响着社会的工作。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创作就一定能为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事
   第03版:知行
   第04版:瑞金新闻
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以口碑为尺 量业绩之长短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年轻干部当能知足、知不足、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