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修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干部业绩的衡量标准在于人民群众的口碑。
群众口碑,是检验干部业绩的试金石。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干部的工作业绩如何,不能仅看汇报中的成绩和上级评价,更应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群众的满意度和口碑里。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个干部是否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群众心中有杆秤。如果能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那么他必然会赢得群众的赞誉和口碑。反之,如果干部只图虚名、不务实事,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那么他必将遭到群众的唾弃。
群众口碑,反映了干部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干部只有具备深厚的为民情怀,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谷文昌同志为例,因为他那强烈的为民情怀,感动了无数人,也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群众口碑,是对干部工作业绩最真实最客观的评价。因为群众口碑体现了干部的工作能力,干部的工作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上,更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一个能赢得群众口碑的干部,必定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干部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只有具备过硬的工作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干部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群众口碑,有助于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干部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升迁和名利。以群众口碑为衡量标准,可以促使干部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务实创新。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那么,如何才能赢得群众的好口碑呢?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其次,要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与群众打成一片。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只有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再次,要勇于担当作为。担当作为是干部的职责所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退缩、不能推诿,要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力解决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同时,还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最后,要廉洁奉公。廉洁奉公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要做到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好口碑。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干部的业绩不能是一时的风光,而应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口碑。各级干部要时刻牢记以群众的口碑衡量业绩,努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作者单位:于都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