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明河 通讯员祝福 冯亮明
近日,清晨的阳光洒在于都县宽田乡上堡畲族村的稻田上,连片的稻穗泛起阵阵波浪。村党支部书记刘书云和几位理事会成员沿着田埂边走边看,不时弯腰查看稻粒的饱满程度。
“老曾,你这片再生稻长得可真不错!”听到夸奖,正在田里忙碌的老党员曾纪宇直起腰,笑着抹了把汗:“今年雨水好,加上新引进的品种,亩产又能往上蹿一蹿。”曾纪宇是推广再生稻的“土专家”,他刚在乡里组织的水稻交流会上传授完经验,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他的“主场”。
不远处的产业馆里,石马村第一书记钟官华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介绍:“咱们宽田的富硒大米,煮饭特别香……”一场直播下来,又卖出了上百斤大米。从办公室干部到“带货能手”,钟官华的“转型”正是宽田乡变化的缩影。
今年年初,面对基层治理力量分散、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宽田乡党委决定把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和股份合作社“拧成一股绳”,通过强根基、善治理,蹚出了一条乡村治理新路径。
“最开始可真不容易。光是梳理全乡的理事会就费了好大功夫,有的理事会多年没有活动,名单都找不全了。”宽田乡党建办干事袁国金说道,经过专项清理,一批效能低下的组织被裁撤,同时吸纳了40多位乡友能人加入理事会。
高陂村的夜晚因为120盏新安装的路灯变得明亮温暖。“多亏了理事会募集的6万多元资金,现在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村民赖贞斌高兴地说。而在高龙村,由理事会捐资建设的助学基金和热水设施,让村里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宽田的“老师傅”们。这些由老支书、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调解队,今年已经成功化解了50多起矛盾纠纷。前不久,两位村民因为田地界线问题争执不下,“老师傅”出马,不仅丈量清楚了地界,还让两家人重归于好。
产业发展的故事同样精彩。在上堡畲族村,新建的碾米厂即将投入使用。“之前为了厂房用地,理事会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刘书云说,理事会成员前后调解了6起纠纷,才让项目顺利落地。现在,这里的富硒大米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每斤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不少。
龙泉村的菌菇基地里,32户农户正在忙碌地采摘香菇。“在这里干活,一年能多挣一万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村民李劝娣笑着说。由三个村联合建设的卫星工厂,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傍晚时分,石马村的文化广场热闹了起来。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村晚”排练正在进行,孩子们在新建的活动场所里嬉戏玩耍。“现在村里有事大家都愿意出来帮忙,感觉又回到了以前那种互帮互助的日子。”一位村民感慨道。
夕阳西下,宽田乡的田野披上了一层金辉。在这个普通的赣南乡村,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力量聚起来了,产业兴起来了,乡亲们的笑容也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