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记录的历史

——读《华北:一九三七—一九四五》
  《华北:1937—1945》 (英)林迈可 著 杨重光 郝平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柳易

  抗战时期,有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或受有关国际组织的委托,或纯粹是因为个人意愿,来到中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其中,有第一位到达延安的西方记者斯诺,有首次向世界正面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记者、作家史沫特莱,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医生白求恩,有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和美国女传教士魏特琳……还有这一位,《华北:1937—1945》的作者、英国人林迈可。

  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中,林迈可是特别的一位。他出身英国贵族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来中国之前连左翼知识分子都算不上。1937 年,源于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好奇心,年仅28岁的林迈可受聘来到燕京大学任教。然而,到达中国之后,他目睹了战争下的中国,同情中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1941年6月,他与燕京大学爱国学生李效黎结婚,之后夫妇俩在沦陷后的北平秘密为八路军运送药品器械,帮助改造无线电设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林迈可夫妇在八路军的掩护下穿越封锁线,从北平辗转到达晋察冀边区,在晋察冀和延安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华北:1937—1945》一书以图文集的形式,记述了林迈可自1937年至1945年在中国工作生活的不平凡的经历。他以一个西方人的激情和浪漫,同时更以一个经济学家和无线电专家的严谨细致,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本书多方位展现了1937年至1945年华北地区的抗战图景,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纪实作品。可以说,它既是英国学者林迈可的一段个人史,更是另一个视角下我国华北地区的抗战史。

  在书中,林迈可刻画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艰苦条件下领导抗日的奋斗历程。他详细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行减租减息、统一累进税等利民政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看到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认为“抗日根据地,是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光,它在艰难中崛起,为民族解放提供了坚实保障。”林迈可还详细记录了平型关战役、击毙阿部规秀及“百团大战”等重要战事,描绘了八路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在中国期间,特别是在晋察冀和延安期间,林迈可并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他深度融入中国的战场,为中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无线电专家,林迈可在晋察冀和延安无线电通信技术改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教授无线电课程,教会战士用废弃零件组装电台,帮助改编密码,参与创建新华社英文广播部等。在燕京大学做教授期间,林迈可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关键人物。他还因延安标准时间确定问题致信毛泽东,最终促成中共中央决定延安“使用其所处时区的时间,即中国中部标准时间”,促进当时延安的党员干部了解时区制及标准时间。

  《华北:1937—1945》一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书中收录的近两百幅照片。林迈可拍摄的这些照片,全景式呈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史实和微观细节,真实反映了八路军战士、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犯下的恶行。照片中人物形象、生活环境和各种战争场景,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战争的残酷,清晰地看到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壮烈。这些珍贵照片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直观的影像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真实的历史不应被遗忘。”林迈可在书中写道。作为亲历者,作者以其独特视角、生动文字和珍贵照片,让1937—1945年的华北抗战史再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读这本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更深刻地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汲取奋进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科教
   第04版:文化悦读
《守护解放西》中的人生启示
被记录的历史
《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
吃荔枝,想起古时的“生鲜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