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称作PAC分析理论。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父母”“成人”“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以训斥人的、权威的口气和行为与人交往。他们说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成人”状态表现了客观的理智,这种人的行为表现是待人接物冷静,深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说起话来是:“我个人想法是……”“儿童”状态像孩子似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这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而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状态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这就是说我们与孩子对话时应该冷静,尽可能理智,相互尊重,这样对话才能进行下去。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我们常常发现,一群人欣赏一幅画,有的人赞不绝口,有的人却认为一钱不值。其原因只是人的看法、想法不同而已,这幅画并没改变。我们人更是如此,同一个人,有的人会说你好,有的人也会说你不好,如因别人一句贬词,就把自己搞得情绪振荡不已,那么,你就会被情绪所驱使,就会陷入“情感的旋涡”。我们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们的榜样和对孩子的真切鼓舞,帮助他们在情绪上逐渐学会独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悠然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不足有信心赶上,对自己的优势要敢于展现,要相信自己一定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个能成功的人。(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