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涂家福 通讯员肖秀节 文/图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近日,在信丰县大桥镇游泳馆内,四年级学生曹小明刚完成蛙泳考核,“15米合格,我游了20米。”他抹了把脸上的水珠,笑容灿烂地说。这一幕正是信丰县探索开展“建池授渔”防溺水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自2022年入选全省游泳试点县以来,信丰县快速构建起覆盖全县的“30分钟亲水教育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模式,目前已免费培训了5.6万多名学生。
直击痛点建设惠民工程
“到了,下车啦!”“可以玩水喽!”……近日,随着两辆大巴在大桥镇游泳馆前停住,欢乐的叽叽喳喳声夺门而出,30余名学生争先恐后跑进更衣室准备开启连续10天的游泳集训。这样的场景自6月中旬以来在该县各游泳馆司空见惯。
针对农村水域复杂、培训资源匮乏等防溺水工作痛点,信丰县打出组合拳,建设惠民工程:科学选址破解“路程远”——10座游泳馆呈网格化分布,最远乡镇30分钟可达;课程创新化解“技能缺”——10天集训涵盖呼吸控制、水中求生等核心技能,考核标准细化至15米合格线;机制创新突破“可持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团队,实行财政结算机制,确保培训质效。
在广泛调研各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分片集并的原则,该县投入1700万元,在城区及周边新建了3个、在乡镇分片区新建了7个装配式半封闭游泳馆,并于2024年全部投入使用,辐射全县所有小学。为确保安全,开设课程期间学校包车统一接送学生培训,并安排两名教师全程跟车、陪练。
“旱鸭子”变身“浪里白条”
在大桥镇游泳馆,2名救生员在观察椅上紧盯泳池,4名持证教练每日分时段授课,错峰教学保证每名学生获得充分指导。“最难的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水心理和呼吸配合训练。”教练李均霖介绍,一些参训学生没有任何游泳基础,需要从零开始进行渐进式训练。
为保障培训质量,游泳教育课程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和复训机制。“设置了10天连续的游泳课程,每天一节,每节授课90分钟,最后一节为考核环节。也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考核标准,15米合格、20米为良好、25米为优秀,及一道防溺水知识题。”信丰县教体局少儿体育股肖泽建介绍,90%以上的学生通过10天集训后,能达到15米的合格标准,同时设置了复训机制,没通过考核的学生需要安排复训,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游泳+自救”基本技能。
“以前水像神秘又危险的‘敌人’,现在掌握了技巧,水变得亲切友好,我爱上了游泳。”大桥镇中心小学学生殷同学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游泳培训如同一把钥匙,为他们打开了安全探索水世界的大门。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技能,而且安全意识也显著提高。
疏堵结合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省心又安心”“减轻了家长的压力”“放假孩子有了更健康的休闲方式”……家长们纷纷点赞“30分钟亲水教育圈”。学生家长曹女士感慨:“以前学游泳很难,在乡镇特别不方便。现在县里提供免费教学,孩子体质增强了,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看孩子自信地在泳池畅游,我特别欣慰。”
这项民生工程带来了显著社会效益。各游泳馆采用物理隔离和校区分离,在非集训期间面向社会公众低收费开放,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有效防范野泳风险。小江镇学生家长林女士分享了她的喜悦:“今年暑假我和女儿可以天天来这里游一会。”去年小江游泳馆开放运营,她果断报班学会了游泳。
在该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看来,“30分钟亲水教育圈”项目实现了多赢:学生获得了终身受益的生存技能,家庭卸下安全重担,提升了暑期学生防溺水安全防线治理水平,印证了“疏堵结合”防溺水的科学性。
据了解,信丰县还通过加强校级、县级游泳队伍建设,进一步挖掘青少年竞技潜力。从被动防范到主动赋能,当安全防护升级为能力培养,“30分钟亲水教育圈”收获的不只是溺水事故的下降曲线,更见证了青少年生命活力的绽放与万千家庭安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