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书的旅行

  李伟明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年4月

  □李伟明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祥瑞宝莲》与“旅行”大有关联。

  写这么一本武侠性质的书,是因为喜欢这种通俗文学的形式。早在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对武侠小说非常喜欢。早些年没条件,看不到那么全;后来有条件了,金庸、梁羽生的作品看了个遍。如果不是真爱,谁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去看那些动不动就几十万字甚至百万字的大部头?所以,喜欢,是最直接的动力。

  光是喜欢当然还不够,因为喜欢的东西多着呢,但我们未必因为喜欢就选择动手去做。比如,唐诗宋词大家也喜欢,但我们不一定都会去写古典诗词。更重要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是文化自信的问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向外地朋友介绍赣州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好。出差在外,要是走远一点,说到赣州,人家就要问一下赣州是什么地方,解释个半天,对方还是不知道,最后只好把瑞金拉出来。那时瑞金之所以被人知道,也是因为一篇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所以,以前我一直认为,赣州在全国来讲,一直是个默默无闻、平平无奇的城市。

  但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赣州在历史上,放在全国来讲,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只不过呢,它在某个时期沉寂了。事实上,在宋朝的时候,赣州在全国就是排得上号的大城市,包括江西,那时的分量其实也很重。我看过有关资料,在元朝的时候(我这本书写的是元朝初年的事),江西的人口占全国的20%,那是不得了的。宋明两代,江西在全国出了最多的大人物,虽然赣州相对少一点,但是我们赣州仍然有它的特殊地位。赣州现在留下的很多历史遗存,拿到全国来讲都是瑰宝。比如说3600米长的宋代城墙,比如我们的福寿沟,这些都是响当当的、不得了的宝贵财富。

  那为什么以前我们自己都不把它们当一回事,外地人更加不知道这些呢?我觉得其实就是跟我们的宣传推广有关。赣州人一直太低调、太谦虚了,也因为这种低调谦虚,导致了一种不自信,所以在宣传推广上总是留下余地。

  说到宣传,我觉得文艺是非常好的形式。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是可以“热闹”几百年、几千年的,可以让大家一提到这个就知道那个。不管宣传人物或者地方、事件,我认为都是这样的。我可以举很多例子。

  今天既然聊武侠,我就以武侠的例子来说。比如说丘处机这个人物,大家是通过什么知道他的?肯定不是通过学术类的文章。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知道丘处机的。他作为全真教的二代弟子,是《射雕英雄传》开场最出彩的一个人物。丘处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包括丘处机的师父——全真教教主王重阳,也是真实的人物。如果不是因为金庸写《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我估计很多人并不会知道丘处机,很多人也不了解道教当中的全真教有这么大的影响。

  又比如说,山西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叫傅青主。他的原名叫傅山。我第一次知道傅青主,是通过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傅青主在书中既是神医又是剑客,这个形象塑造得很好。我就这样记住了他的大名。到了后来,偶然看到其他文章,我才知道,这个傅青主竟然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特别是在医学界,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傅青主是我国妇科的创始人。不光妇科,还有男科,他都懂,书法、诗词也很厉害,可能也懂剑术吧,当然肯定没有《七剑下天山》里面写的这么厉害。

  还有像历史事件。金庸小说的读者可能都通过郭靖守襄阳的情节知道了襄阳保卫战。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大的历史事件,但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恐怕不学历史的人未必知道这事。我也是看了金庸小说之后才对这有点了解,原来襄阳保卫战实实在在打了七八年。所以,襄阳对金庸是非常有感情的,金庸去世的时候,很多市民深情悼念。

  因为作家这么一写,这些人物、这些地点、这些事件,就让人关注,让人记住了。反观我们赣州,我觉得最缺的就是这种东西。

  赣州做旅游,包括宣传历史文化,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在景点方面,我们缺那种在全国不可复制的景区。在历史人物方面,缺那种一流的历史文化人物——这里特指我们本土的历史文化人物。不过,赣州虽然没有一流的本土文化名人,但是来过赣州,跟赣州有关的一流文化名人还是很多的。这些人也给赣州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都属于我们赣州本地的文化资源,我觉得可以用起来。所以我就在想,我们要以什么形式,把赣州的一些历史文化给挖掘出来。

  文学要服务于现实,这些年我一直在考虑结合旅游,尝试写一个完全本土化的作品。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我写下了《祥瑞宝莲》这本书。那就是我去宝莲山登赣县最高峰的时候,宝莲山管委会主任曾绍均说起,很想请人为宝莲山写篇文章。他说之前请了很多人,都没给他写。所以那次他就问我,能不能给他写一篇文章。当时我就说,景区确实要有作品来宣传,但是仅靠一篇文章的话,我看没什么很大的作用,要写就写一本书。他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个大工程,我这么一个小地方,哪能写到一本书啊? 

  我说,还是写一本小说吧,通俗题材的。写严肃的小说虽然可能流传很久,但读者估计不会很多,要起到宣传效果很难。爬山的过程中,我就把故事梗概聊了一下。当时我说,赣州其实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重的分量,有不少事件如果挖掘出来,其实就是全国性的,我们要有这份自信。比如元仁宗时期。元仁宗原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在他以前造反的人很多,而传到他时,国家就比较安定了,没有什么顶大的事出现,但有一件事在全国造成了大影响,历史学家觉得值得一提。是什么大事呢?就是1315年,一个宁都人领导的农民起义。这个人是谁呢?就是《祥瑞宝莲》中提到的蔡五九。我看到一个权威的历史学家在他的讲座里面提到,宁都的蔡五九领导的起义当时在全国算是最大的事。我觉得那个时候,宁都就是全国的焦点了。可惜现在没多少人知道。当然,比蔡五九影响更深远的事件肯定还有。所以我在爬宝莲山的时候,提了两个例子,认为赣州古代最有影响、最值得写进小说里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文天祥,一个是王阳明,我们可以通过借他们的“势”,把本土的人物与事件融进去。

  文天祥跟赣州有两段缘分,一个是在赣州当过一把手。当了一年多,国家要灭亡了,他发动我们赣南人到前线去抗元。后来失败了,首都临安(今天的杭州)被元军拿下,宋廷变成了流亡朝廷。文天祥又带领他的大军,作为前敌总指挥,打游击,一直打,打到我们赣州,在兴国县建立了抗元大本营,这是第二段缘分。我说,就以文天祥抗元的历史写一本书,把赣州现有的东西进行合理化的想象、虚构——文学本身就是虚构的。我想到了福寿沟,所以改一下,把福寿沟提升变成军事方面的密道,讲文天祥对福寿沟进行了改造。因为他预料到,以后要回赣州打游击——他后来果然打回赣州了,只是没能攻下赣州城。

  还有其他的,像军费宝藏。文天祥发动大家去抗元,赣州客家人比较大方,当时家国情怀比其他地方更重。文天祥自己先回老家吉安,把田产变卖了,捐出来做军费,赣州人肯定纷纷跟进,很多人也捐了款。捐了这么多钱,一时间他也带不走,所以他就藏到宝莲山来了。那么各方势力怀着不同目的,跑到宝莲山来寻宝,也就说得过去了。最后我还把和赣州有关的一些历史人物,以及现在的景点、地名、风物特产,尽可能装进这本书里。这样一来,作为“文旅”产品,它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体现了。

  书中人物除了文天祥,还有辛弃疾、宋慈等。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就知道,宋慈是法医学的鼻祖。他在赣州工作过两次。当时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我就想,我们赣州真是没掌握信息。要是知道人家在拍《大宋提刑官》,无论如何要找到剧组,放几个跟赣州有关的故事进去。宋慈在赣州工作的第一站是信丰,后来又做了赣州的主要领导,这么宝贵的宣传资源没有用起来,可惜了。

  就这样,我尝试着写了这么一本书出来,我给《祥瑞宝莲》命名为“文旅+武侠”。因为通过小说推推我们的文化旅游,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讲一个打打杀杀的热闹故事。至于效果怎么样,目前来讲,比我预期的好。一是这本书出版不久,就被省委中心组列入推荐书目。二是拍了赣州第一部武侠微电影。三是一年之内小说印了六次,在图书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发行量在文学作品中还算可以。四是广东的佛山电台看到这本书后,拿去改编成了有声读物。这几个都是我没想到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这种本土化的东西,本土的读者还是有些兴趣的,外地读者也未必会拒绝。

  赣州本土值得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包括文化旅游方面,只要去想象,有创意,大胆地去尝试,还是会有效果的。所以,《祥瑞宝莲》肯定还没完结。按我的设想,从这本书的内容延伸出去,起码还有好几部可以写。我也希望能够坚持下去,继续以这种形式引导更多的读者去赣南旅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黄裕平《敢将风雨铸豪情》读后
~~~
~~~
~~~
~~~——读何少华《一路清唱》有感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 悦读
   第04版:专题
雅怀健笔写春秋
读书琐记
一本书的旅行
读书三级跳
岁月的轻吟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