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家“痴”箫人

  旭日初升,身穿汉服的廖之阳在赣州古城墙上吹箫。

  廖之阳为制作洞箫的竹材打音孔。

  廖之阳(左三)与箫友一起参加游学雅集,交流吹奏心得。

  廖之阳(右)向儿子传授洞箫制作技艺,让客家洞箫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制箫从选材开始,廖之阳都非常讲究。

  □记者肖靓 通讯员黄柏超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赣县区廖之阳的工作室“虔风箫坊”,只见琳琅满目的洞箫整齐排列、通体光洁,制箫的竹材陈列于架上。 

  49岁的廖之阳,是一名来自赣县区韩坊镇大营村的客家制箫师。廖之阳不仅懂得制箫,还善于用箫演奏流行曲、古风曲,是一个懂音乐又会制作的手艺人。上初中时,他偶然接触到洞箫,就引发了浓厚兴趣,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从2014年起,他开始寻访名师,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洞箫制作技艺。 

  一支洞箫,8个小孔,但制作起来有很多工艺和细节。制箫一般包括选竹、校直、通节、打磨以及校音等多个环节,考验匠人的耐心和恒心。经过十多年的潜心学习和实践,廖之阳的制箫、吹箫技艺稳步提高,当选为江西省箫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客家洞箫制作”项目今年入选赣县区第五批区级非遗技艺,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廖之阳被评为“赣县区杰出艺人”。 

  廖之阳认为,制作乐器必须先了解乐器美学,洞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敦厚、朴实和圆润的特点。箫的制作、吹奏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会的过程。 

  “目前赣州有上千人学吹洞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希望还有更多人了解、喜爱洞箫艺术,也希望自己有机会培养一批客家制箫师,让这项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廖之阳对洞箫艺术和非遗“客家洞箫制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知行
   第04版:视觉
传承剪纸育新苗
客家“痴”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