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帆 通讯员廖祥云 缪忠燕
“听他的声音,年龄应该和我儿子一般大。我感觉我儿子还在人世,还在用这双眼睛看着世界……”近日,家住赣县区吉埠镇的小劳(化名)母亲对记者说。
今年年初,毕业不久的乡村医生小劳不幸发生意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在悲痛中,小劳的父母作出让人尊敬的决定,捐出小劳的遗体和眼角膜。
近日,赣州市红十字会、红十字博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来到小劳家中,看望和慰问其父母。此行,大家还带来了两份特殊的礼物——一段录音和一封感谢信。
根据相关要求,器官捐献流程遵循“双盲原则”,捐赠者和受捐者双方互不知晓对方信息,不直接产生接触与交流,保护双方隐私和权益。这两份寄托着无限感激的礼物,分别由广州和南昌寄来,寄送人正是小劳眼角膜的受捐者。
在当日的慰问现场,赣州市红十字博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与小劳的父母一起见证了这两份充满爱的礼物。其中一名受捐者在信中提到,“我无法清晰看到亲人的脸,无法阅读,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是您无私的奉献让我重获光明,再次感受到世界的五彩斑斓……”另一名受捐者在录音中说:“我等待眼角膜移植已经两年了。多亏您和您的家人作出这个伟大的决定,让我走出黑暗,重新看见了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有你们的存在,才能够把光明传递下去。”
读完感谢信、听完录音,小劳的父母已是眼泛泪光。回忆小劳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们依然没有走出悲痛与思念。小劳是一名医学委培生,学习时得到过“大体老师”的帮助,正准备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时,却因这次的意外离开了这个世界。
“捐出儿子的遗体和眼角膜,是我的主意。他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希望通过捐赠的方式,尽可能地回报社会。”小劳的父亲说,“现如今,捐出遗体后,孩子也成了一名‘大体老师’,这是一种爱的传递。”
晚年丧子,这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小劳的母亲患有冠心病,每天都要吃药。“怕打扰到邻居,我都不敢哭出声来,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哭。儿子住的房子我也不敢去,怕触景生情。”她回忆说,“好在眼角膜能帮助到别人,我能够感觉到儿子还没有走,还活在这个世上,还能看到这一切……”
两份礼物,饱含受捐者及家属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也帮助小劳的父母走出阴影,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小劳的母亲也寄语两名受捐者,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爱护眼睛,代儿子去看看这个世界,回报这个社会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