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梅
定南地处江西最南端,为纯客家县。自明隆庆三年(1569年)设县以来,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虽然建县历史不长,但历经几百年风雨,也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而这些名胜古迹上的对联(楹联),也是颇有趣味,很值得欣赏。
神仙岭的对子——多少快活
且放下,欢饮几杯,多少快活;
莫着忙,笑谈片刻,无限风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神仙岭距定南县城5公里,主峰千家寨,海拔578.4米,为赣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也是定南县南北分界线。登高远望,仙岭云封、山峦叠翠、波光粼粼、万家灯火,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半山上一座釉黄色的寺庙,就是神仙寺。神仙寺历史悠久,建于宋时,毁于元。明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刘世懋复建,铸铜真武像、钟鼓、铁炉瓶。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县章罃雕绘四神像配之,题曰小武当。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县祝天寿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县林诜孕、巡检柴凤扉重建。
清乾隆年间的定南籍进士钟一诚荣归故里,在神仙岭寺内上香,来到旁边的阆风亭中小憩,灵感忽至,挥笔在阆风亭的左右门楣上书一名联:“且放下,欢饮几杯,多少快活;莫着忙,笑谈片刻,无限风流。”商旅行人在此亭歇息时,一吟诵此联,身心之疲乏顿消,而闲悠、放达之气韵则跃然心胸。钟一诚的对联为阆风亭增色不少,也与神仙寺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至今定南仍流传一句歇后语:“神仙岭的对子——多少快活”,即不必计较,应心胸开阔,知足常乐,看淡琐事。现代人也应放慢生活节奏,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九曲兴隆江广亭的对联
南北方同胞分什么粤区赣域;
东西皆大道看将来车水马龙。
九曲(现属天九镇)兴隆村,与广东龙川县交界,有一古驿道,自古以来是赣粤两省的交通要道,现仍存数公里。驿道跨越群山,皆为石板砌成。20世纪30年代,赣粤两省百姓秘密由此挑盐,支援中央苏区,因此又称为“苏区盐道”,一直持续使用到1934年。当代诗人、广东龙川县人谢逢松曾为苏区盐道写过这样一首诗:“车到小参过午天,运盐古路尚依然。阶石个个无棱角,尽是挑夫脚踩圆。”
途经粤赣分界线的江广亭,原为挑夫歇脚处,亭外两侧有对联书曰:“南北方同胞分什么粤区赣域;东西皆大道看将来车水马龙。”此联颇有气度,有包容的胸怀,更有对未来的期盼。
定南虎形围的对联
形神兼备,方显英雄本色;
虎踞龙盘,面对秀美山川。
虎形围是赣南众多客家围屋中唯一采用肖形构思设计的建筑,地处历市镇中圳村方屋排。围屋外呈方形,前宽40米,纵深33米,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背靠虎形龙脉青山,建筑造型为昂首坐视的虎形,大门塑造成虎头形状,因此得名“虎形围”。虎形围是客家围屋建筑上的经典案例,也是赣南客家围屋的杰出代表之一。此联集中表现了虎形围的特点,所处的位置与环境。
天成桥对联
天道堪凭裔后世;
成功有日赞前贤。
天成桥位于天九镇九曲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是早年定南通往广东龙川的重要通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天花(今天九镇)张氏兄弟俩因坐竹排往来河两岸行商多有不便,于是发起建桥。众人凿条石,砌拱桥,耗时两年多,石桥顺利建成。该桥为四墩五孔的石拱桥,全长84米,宽8米,桥墩状如船舷,又呈鹅形,拱桥似弦月,美观又坚固,同时减小了洪汛期河水奔涌的阻力,设计独具匠心。建桥期间,没有遭过洪涝,似有苍天相助,故将此桥取名为“天成桥”,并刻楹联一副于桥上东亭桥头:“天道堪凭裔后世;成功有日赞前贤。”横联:“险阻既远”,上下联首字,嵌入“天成桥”之名。
老城迎阳桥对联
(一)
蛟渡婆心因果大;
骑驴诗礼风雨中。
(二)
过客好听霓羽曲;
隔河停唱鹧鸪声。
老城(今老城镇)于1569年成为定南县城,与广东和平县一河(老城河)之隔,经过多年的经营,商业渐渐发达,两省商品交易越来越多,人员往来也日益频繁。于是先建了木桥定和桥,但春夏之际河水暴涨,常会冲垮桥梁,严重影响人员往来的安全,也制约了商业的发展。定和桥历经两度花甲,成为风雨飘摇的残桥。清光绪年间,莲塘古城旱窝廖丰余等人倡议改造石板桥,大家一呼百应,发动民众捐银万元,历十年之功,方建成“四墩五拱”的石拱桥,中流砥柱,蔚为壮观。桥上建有廊屋,廊屋为木石结构,以避风雨,所以当地百姓称为“瓦桥”。时定南知县恩彦亲笔书匾“迎阳桥”,碑刻至今隐于桥墩下,并在桥的南北两边分别撰联:“蛟渡婆心因果大;骑驴诗礼风雨中。”“过客好听霓羽曲;隔河停唱鹧鸪声。”第一联是说修桥为行善之事,还可以在桥上骑驴读书而无风雨干扰。第二联则说往来客人可以欣赏《霓裳羽衣曲》,感受宏大,从此那些“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声,再也听不到了。
迎阳桥的建成,对沟通赣粤两省,繁荣经济、交流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后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现存桥梁为1958年重建。
老城镇与广东交界处趣联
一条大路通南北;
两间小店卖东西。
老城距离广东和平县仅三四里,两省山水相连,人员来往频繁甚至联姻者众多。在两省交界处,有一江口村,虽然仅有几十户人家,但因为地处交通要道,门口有一大路连通赣粤两省。此处有几户人家利用靠近大路的房屋,开了几间小店,售卖广东特别是沿海特产。定南人特别是老城人也常常去那里采购相关商品,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小小集市,也是路人的歇脚之处。
某一日,有位秀才路过此地歇脚,主人以茶点款待。秀才感激之余,欣然写下一副对联——“一条大路通南北;两间小店卖东西。”此联点明了此地的地理位置,直通赣粤两省的大路,还有几间小店可以歇息;上联的“南北”与下联的“东西”,都是方位名词,但含义不同,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