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明河 通讯员刘小强)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期,于都县各地抢抓农时,积极做好春耕备耕、春季田管、农资保障等工作,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记者在一线走访发现,科技正成为于都县春耕生产的“主角”。
来到梓山镇潭头村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管理人员正忙着检修插秧机等设备。“通过科学调配设备,可为种粮大户每亩地节省20%的成本。目前,我们已经接到7000多亩订单了。”说话间,电话铃声响起,潭头村村委会副主任刘锦华又接到了周边种粮大户的育秧订单。刘锦华说,得益于“田管家”农事管理平台,当地种田变得有“科技范”。在“田管家”平台上,村民只需要在手机上一键下单,就能实现从土地翻耕、育秧、插秧,到农药喷洒、收割的一条龙服务。
据了解,潭头村利用“田管家”农事管理平台为本村种粮大户提供专业化、保姆式服务的同时,也通过科学调配,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将“田管家”效应辐射到周边村镇,有效打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潭头村农事服务中心的机械设备管理区,记者还见到了返乡就业的“新农人”李众。“压根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2018年3月,李众南下广州,成为一名“广漂”。在广州的一家汽车店,他一个月拿着四五千元的工资,只够自己的生活支出。“这份工作我并不满意,看到家乡的生活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工作半年后,我就选择回到家里帮忙打理承包的农田。”李众说。
虽是“00后”,李众的植保无人机“驾龄”已有五年。“一开始,我连无人机也不会用,多亏县里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免费培训,让我学到了无人机技术。”李众说,目前他已有三架无人机,一年能管理2000多亩地。
“只需要在手机上选择需要作业的范围,标记好障碍物,再设置好间距、速度、高度等参数,剩下的喷洒农药、施肥、农田测绘等都可以直接交给无人机完成。”李众介绍,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他的年收入由原来的几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有五名年轻人和他一样,在田间地头学习植保无人机技术,选择留在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
“以前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靠农民顶着太阳,背着喷雾器打药,一天到晚也打不了多少亩地。”刘锦华说,用上植保无人机之后,大大提高了喷洒农药和施肥的效率,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两三百亩地。
去年以来,潭头村利用中国体彩公益金,建立了集育秧工厂、烘干厂房、包装生产线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农产品加工全程机械化生产。科技助力,良法种田,如今在于都县,“新农机”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使用“新农机”的“新农人”逐梦在“兴农”的沃野中,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增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