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刘兆春 通讯员何榕芳)金秋时节,会昌县清溪乡千亩紫山药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挖、分拣、装筐,一筐筐饱满紫红的山药映衬着一张张笑脸,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昔日不起眼的沙土地,如今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今年种了8亩紫山药,亩产约3500斤,地头价能卖到3块多一斤,纯收入预计达四五万元!”种植户宁连娇捧着刚挖出的紫山药,喜上眉梢。村民陈德祥也感慨道:“过去常年在外打工,顾不了家。如今在家门口种紫山药,年收入十多万,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如何让种植几十年的“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清溪乡以机制创新破题,探索推行“五方主体”乡村经营模式,组建乡村振兴子公司,整合全乡农机资源,实施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为种植户提供从统一农资采购、技术指导到机械化耕、种、收的“一条龙”支持,有效破解了散户“缺技术、缺服务、难规模化”的发展瓶颈。
当地构建“党支部+村级合作社+基地+群众”联动机制,由村党支部牵头整合资源,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组织生产,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等方式深度参与,形成“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拿薪金、入股分红获利金”的多元增收路径。此外,引入龙头企业负责收购销售,借助电商平台拓宽市场,确保紫山药“种得好、卖得出、价更高”。
目前,全乡已累计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紫山药种植,带动300多户村民参与,解决10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户均年增收5.2万元。
产业振兴,关键在提质增效。清溪乡党委书记郭世生表示,当地坚持走品牌化、产业链延伸的发展道路,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清溪紫山药已成功获得“有机产品”和“富硒产品”认证,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并纳入“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体系,正积极申报“圳品”认证,全力打通高端市场。如今,清溪紫山药从过去“农户找市场”转变为“市场抢货源”,产地收购均价较品牌化前提高0.3至1元,产品不仅热销省内,还通过冷链物流走进长三角、珠三角百姓餐桌,成为备受青睐的“香饽饽”。
产业兴则乡村兴,村民富则乡村美。依托一颗颗“金疙瘩”,清溪乡正走出一条特色种植牵引、多元机制保障、品牌增值驱动的产业振兴之路,一幅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新画卷,在这片红土地上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