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胜利后的宁都狂欢

  □曾晨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历史,偏处赣南一隅的宁都,一度成为国民党当局江西省政府抗战后期驻扎活动的中心,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历史一页。

  1939年3月23日,江西省会南昌遭日寇侵略沦陷,国民党当局江西省政府撤往吉安,不久又迁往泰和。1944年冬,日本为侵犯东南亚的日军准备退路,由广东南雄及湘赣边界等地窜入赣州,准备沿赣江而下,打通与南昌日军的连接,企图固守中国战场,使地处江西中部、位于赣江之滨的江西临时省会泰和,首当其冲,受到威胁。1945年1月24日,国民党当局江西省政府由泰和迁往宁都。

  宁都地处江西东南部,从当时地理位置来看,东北通上饶,南通福建长汀,西毗兴国,邻赣州,是连接浙、闽、湘、粤的交通枢纽,是第三、九战区的连接中心,也是东南前线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

  青塘位于宁都西南部,距县城27公里,因四面环山,中洼如塘,山清水秀而得名。当时,只有一条临时公路可达,交通不便,因此,只有国民党当局江西省政府秘书处驻此,以及省政府主席曹浩森、秘书长胡家凤坐镇青塘,而其他厅处则分散在宁都其他地方及兴国、永丰、于都等地。

  自1945年1月至9月,所有在泰和、吉安、赣州等地的机关单位、银行、工厂、商号,以及《民国日报》《力行日报》等报社,加上各地难民,都受战局影响先后迁移到宁都县城。国立中正大学也于1月从泰和杏岭迁至宁都长胜,全校学生1290名全部集中在长胜的阳都中学开展教学,时任校长萧蘧住于长胜土围村邓姓民宅,是时,高级知识分子云集长胜,读书声、广播声,此起彼伏,宣传栏、壁画等文化景观,随处可见,给长胜带来了空前未有的文化新貌。

  一时,偏僻的宁都,变成了江西政治、军事、交通、商业的临时中心,原本并不大的县城,机关林立、商业繁荣、人口猛增,由原来不到3万人,突增至15万人。县城一条东西相连、总长不过两华里的大街,每日里街头常常是拥挤的人流,公务人员、学生、军人、工人、商人、司机、难民等,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时,个把小时内,可以和朋友碰上好几次面。

  住房奇缺、供应紧张,成为当时宁都的突出问题。在县城,只要稍微好点或修理后能用的房子都由机关单位征用,如教育厅驻南门狮子石下的一个祠堂(今宁师附小),还有一些机构则驻县城郊区,如省邮政局和黎明卷烟厂在七里村,而大部分职员眷属和工商业者只能在有限的民房挤住。除此,大批的小商小贩及无业难民则利用空地见缝插针,大盖草棚解决住房问题,随之而来的是粮食等生活物资供应紧张。宁都虽是产粮县,但一时也难以满足人口的剧增,不得不从外地调粮应付。

  数月的艰苦生活,很快迎来了新的转机。1945年8月10日晚8时25分,宁都收到从重庆传来的特大喜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江西临时省会的宁都,全城欣喜若狂,大街小巷奔走着成千上万的狂欢群众。14年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职员、军人、工人、学生、商人都自发地组合起来,涌上街头,形成一队队的游行队伍,由东到西,再由西到东,在街头上欢呼、狂喊、握手、拥抱,所有的商店都自发燃起鞭炮,庆祝胜利。一时,欢呼声、歌唱声、鞭炮声,交汇在一起,此起彼落,互相回响,好像一支巨型乐队,在演奏动人的狂欢曲,响彻云霄,震撼全城,整个宁都县城沉浸在狂欢之中。当日深夜,宁都《力行日报》的编辑人员和印刷工人加班编印“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结束”的特大新闻1000份,分发城乡各地,分享抗战胜利的喜悦。

  抗战胜利的消息在位于长胜的国立中正大学沸腾了,校园里敲脸盆声、锣鼓军号声交织在一起,游行队伍络绎不绝。接连几天,大学没有上课,从校园到街上到附近各村庄,只要有师生住宿的地方,到处都在狂欢,以致长胜的鞭炮脱销。于是,师生们在校门口的广场上架起两堆毛竹,用柴火燃烧引爆,引来群众围观,人山人海,尽情宣泄狂喜的心情。

  历史记录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8月11日,在宁都出版的《民国日报》头版刊登《伟大的日子》一文,文中记述了宁都人民欢呼抗战胜利的盛况:“消息传来,霎时,全城轰动,成千累万的人群像疯狂的在街头上狂笑欢呼。朋友见面,紧握双手,欢笑到说不出话来,甚至热烈的拥抱,甚至遇见陌生的路人,亦不禁握手拥抱起来,人与人之间,都显得格外的亲密,无法压抑的感情,都从每人的心灵中流露出来,不论操何职业的人,都一同舞蹈、欢呼,宁都,这赣省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自昨晚八时二十五分起,开始发狂了。”

  透过这简短的文字,能感受到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洋溢着胜利后难以言表的群情激昂。这一刻,他们压抑的心情得到了最大的释放,终于迎来了重回故土的希望。

  据时任国民党当局江西省政府建设厅专员周效之的回忆,“当天晚上我和几位新闻记者参加游行狂欢,只顾在人群中一个劲的欢呼,一串爆竹向我飞来,竟烧破了我的衣衫。”可以看出,当时的场面,人们是何等的激动。是晚,周效之还走访了逃到宁都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胞兄陈隆恪诗人,他问陈隆恪今日得抗战胜利的喜讯有何感想时,陈隆恪欣然提笔在白纸扇上书写杜甫诗一首,以表心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陈隆恪借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表达他同样的内心感受,也抒发他对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终于胜利,即将还乡的狂喜。

  1945年9月1日,国民党当局江西省政府在宁都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会议厅召开首次筹备会,议定筹备庆祝抗战胜利事宜,参加会议的单位有各厅处、参议会、宪兵第八团等单位代表60余人。会议讨论筹备会议内容,决定在宁都举行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以及其他庆祝活动。

  9月3日,国民党当局江西省政府在宁都举行“江西省宁都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公共体育场,庆祝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晚上8时,万余人举行提灯游行,数里长的队伍,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军乐声、锣鼓声、喇叭声、欢呼声、歌唱声响彻夜空,宁都县城沉浸在一片胜利的欢腾中。当天,《民国日报》《力行日报》《捷报》等新闻单位,编辑出版“胜利专刊”,庆祝与宣传抗日战争胜利。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宁都人民为抗战作出的贡献,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今天的我漫步在80年前庆祝抗战胜利的公共体育场,感受山乡巨变,满眼一派祥和幸福、安居乐业、文明现代的盛世美景,内心升腾起“惟愿世界和平,山河无恙”的美好祝福。

  宁都狂欢 祝呈平 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谨以此文,致敬为抗战胜利共赴国难的无数英烈——~~~
~~~(组诗)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赣江源
抗战胜利后的宁都狂欢
腾冲如玉
狼牙山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