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火人生乐吟唱

——退休矿工周庆云的诗意人生
  周庆云在给书迷签名。

  □赖加福/文 熊真/图

  近日,在章贡区赞贤路的一间小屋内,一群文学爱好者欢聚一堂,品读赣州作家周庆云6月刚出版的第十本个人诗集《山水人文,心灵归宿》中的精彩诗篇,和着蝉鸣,韵味深长。 

  现年68岁的周庆云,是一名退休矿工,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多年来已在百余家报刊媒体发表诗文1500余篇,许多篇目被广泛转载、传播。 

  诗情所在

  周庆云的童年时光是在祖籍山东滕州官桥镇度过的。2岁时他过继给了四叔,5岁养母病逝,后来就在家放羊。

  直到13岁那年,在江西德兴铜矿工作的生父,得知周庆云一直未入学,便将他从山东接到江西,插班读小学五年级。他聪明刻苦,学习成绩很快赶上并超过了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周庆云要帮家里烧饭、洗碗、浇菜,寒暑假还会去做小工,赚钱交学费。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到同学家借书看。 

  家乡的经历,一直镌刻在周庆云的心里,他总会“想起童年的故乡,想起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日子”。故乡的小院、大槐树、核桃树、菜地、羊圈,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故土的亲人们,在漫无边际的时空里,化作缕缕浓郁的乡愁,被周庆云诉诸笔端,成就了一首首饱含思乡情怀的诗句。 

  周庆云退休后,跟随儿子来到赣州定居,爱上了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江南宋城。他写下了《八境台情思》《古城墙随想》《走在老街的时光》《我在江南宋城等你》《千年浮桥》等一系列诗作,寄托了对赣州的深厚感情。感情充沛的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无论走到哪里,都以一种赤子对于故土的热忱与深情去感受去歌颂。 

  生命之光

  “诗是生命的一束光,不仅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借着诗歌的翅膀,周庆云摆脱了早年苦难生活的阴影,一步步踏上人生的阳光大道。

  1976年,高中毕业的周庆云,成为一名下放知青。由于爱好写写画画,次年夏天,他被借调到公社,与他人合写了一部话剧《红旗插到新营镇》,在县里的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从此,周庆云爱上了文学。不久,公社知青办把周庆云调到中学任民办教师,由于学校住房紧张,校长就让他住在阅览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出书。 

  生存是第一要务。为了生计,周庆云考取技校,毕业后到江西铜业集团瑞昌武山铜矿做了一名调试电工,但他的文学梦从未消逝。 

  在矿山,周庆云总是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电工帆布包,里面装着的不仅仅是万用表、电工刀等工具,还有他爱看的书。工作间隙,他时常一个人躲在安静的角落看书。有机会进城,他总要去逛书店。有时手头紧,他宁愿吃得差,穿得差,也要把喜欢的书买回来。 

  参加工作后不久,周庆云便开始给报刊投稿,很长一段时间,收到的是一封封退稿信。有人说起风凉话:“一个矿工,还想成为作家,真是白日做梦。”周庆云毫不理会,他翻开诗集,那一首首带着温度的诗歌化作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世界,让他重拾信心与勇气一路前行。认识到自己文化底子薄弱,他参加了自学考试,最终获得了汉语言文学的大学文凭。 

  后来,矿山成立了写作组,创办了内部文艺刊物,周庆云被吸收为写作组成员。虚心好学的他得到了几位前辈老师的鼓励和指导,写作水平得以提高。他投递的稿件也终于发表了,捧着印有自己文章的报刊,他喜不自胜,如饮甘泉。 

  2007年,50岁的周庆云出版了首部诗集《南风集》,多年出书的愿望终于实现,那一天,他百感交集,禁不住热泪盈眶。 

  人生如歌

  周庆云兴趣广泛,听音乐、下围棋、练书法、旅游……他用诗歌记录与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退休后,因为闲暇时间多了,他对文学的激情不减反增,更加勤于写作,近几年,几乎是一年出一本诗集。每次出了新书,他都会捐赠给赣州市图书馆、社区书屋、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场所。他希望自己的诗歌像一束光,不仅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

  一位名叫海珍的青年在与周庆云的书迷们线下交流时,分享了她的体会:“前些年,我的生活一度陷入低谷,机缘巧合下,我读到了周庆云老师的那首《我想》,诗中‘生命之光偶然会消失,又会回来’触动了我,我回想起生活中曾经的美好,决心不再惆怅,重新振作起来……” 

  一路走来,周庆云于普通人忙碌的生活中,以梦想萌芽,用汗水浇灌,结出了一朵朵诗歌之花,将自己的人生点缀得多姿多彩。人生如诗,繁花似锦,晚风拂过,一片芬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退休矿工周庆云的诗意人生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晚风
   第04版:法治
长征史诗:血色浪漫
烟火人生乐吟唱
奶奶的驱蚊术
不老的爱美之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