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良
近日,章贡区东阳山社区组织党员观看大型红色舞剧《长征组歌》。
我与一群白发苍苍的退休党员一同走进了剧院。当《长征组歌》的旋律响起时,我们这些亲历过共和国沧桑巨变的老者无不双眼湿润。
台上,红军战士在“雪皑皑,野茫茫”中的艰难跋涉不再只是文字描述,而成为震撼人心的视觉画面;“横断山,路难行”的吟唱也不再是简单的歌词,而是转化为直击心灵的情感冲击。当看到演员们用肢体语言表现红军过草地时的挣扎与坚持时,我身旁的老党员们不自觉地前倾身体,仿佛要伸手扶起那些“陷进泥潭”的战士——艺术在此刻消弭了时空的距离。
《长征组歌》成功捕捉并传达了长征精神中那个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血色浪漫”特质。长征无疑是残酷的——饥饿、寒冷、伤病、死亡如影随形;但长征又确实是浪漫的——在极端困境中,红军战士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然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看到演员们面带笑容演绎《祝捷》时,我的思绪不禁飘向那些真实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回忆往昔时,常常不是一味诉苦,而是会讲述途中那些温暖瞬间:老乡偷偷塞来的红薯、战友让出的一口热水、夜晚篝火旁的革命歌曲。这种苦难中的温情,绝望中的希望,才是长征精神最动人的内核。
重温《长征组歌》,我们这些老党员的感受尤为复杂。当舞台上唱起《报喜》时,我注意到前排几位老人悄悄擦拭眼泪——他们或许在想,如果那些牺牲的战友能看到今日之中国,该有多好。当演出在全场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落下帷幕时,年轻演员们眼中闪烁的泪光与老年观众脸上的欣慰笑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或许正是《长征组歌》在当代的最大价值——它让未曾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能够通过艺术途径理解并共情那段历史,也让亲身经历过建设岁月的老一辈得以确认自己的付出已被后人铭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真正的纪念,是将那种“血色浪漫”的精神气质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力量。看完演出,我们这些老党员在感动之余,更坚定了继续发挥余热、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