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赖平登 温冰融 李水根)近日,石城县丰山乡沿沙村东山小组村民张兴忠在50岁生日这天,效仿村里的新风尚——不办寿宴,而是把钱省下,请来采茶戏班,在祠堂前搭台唱戏。左邻右舍自带板凳围坐台前,锣鼓声、欢笑声交织一片。老人们听得入神,孩子们看得开心,既省去了大操大办的负担,又让生日过得更有文化味。在石城县,“喜宴变戏‘宴’”已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选择,更多文明新风悄然浸润乡间。
建好一支队伍,筑牢戏剧传习根基。石城县戏剧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灯彩之乡,民间剧团更是传承百年。该县丰山乡曾连续十年被评为灯彩戏剧之乡。为传承发展戏剧文化,丰山乡邀请县剧团、戏剧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到该乡民间剧团指导编排剧目,吸纳乡村文艺爱好者充实到民间剧团,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同时,该县还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资源,成立“戏出丰采”志愿服务队,围绕政策宣讲、文明倡导等主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内容等融入戏曲表演。志愿者化身文明宣传员,通过戏曲微课堂等形式开展宣讲。近年来,该县年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16场次,惠及群众超13.2万人次。
用好一批场所,夯实戏剧展演阵地。按照“修旧如旧、功能提升”原则,各村自发修整古祠堂、礼堂等戏剧展演场所。丰山乡福村村群众自发筹集资金25万元,对福村人民礼堂进行修缮,打造兼具传统文化韵味与现代演出功能的戏剧文化地标。同时,在乡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一老一小幸福院等活动场所建设戏剧活动室,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戏剧活动空间。
编导一批戏目,增强文明教化实效。为引导好戏剧传统习俗,石城县着力推进精品戏曲创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五老”志愿者等力量,对戏目的内容和选择进行把关审核,唱戏曲目选取由各村红白理事会负责,融入现代文明元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五女拜寿》赞扬正直善良、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福寿图》弘扬孝道和拾金不昧的美德,《状元与乞丐》弘扬积极努力、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剧目内容结构均经由文化稽查部门审查认定,去除粗俗段落,保留剧本文化内涵的同时深挖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真善美精髓。
选树一批榜样,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该县利用“写戏”习俗,因势利导,倡导婚丧嫁娶、添丁、小孩满月、乔迁新居、老人祝寿等喜事大摆酒席改为写一部戏,让酒宴变戏宴,不仅大大降低群众举办酒宴的开支,同时为全村群众送上戏曲“大餐”,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酒席等陋习,展现农村新风尚。该县各村对参与酒宴变戏“宴”的群众发放善治积分,每年评选一批“乡风文明示范户”,形成“一户带一片”的文明风尚。
健全一套机制,确保戏宴常态长效。该县宣传、文化部门因势利导,组织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完善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对“写戏”资金使用全程公开、及时公示。而且从自身做起,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过程中,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县131个村完成写戏1100余场,每场听众约有200人至400人。东家“写戏”,理事会组织“唱戏”,群众看戏,村“两委”善作为搭建爱心互助平台,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积极响应,通过“戏宴”文化,切实营造树新风、破旧风、扬文明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石城县坚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为导向,结合“写戏”的习俗,充分发挥戏剧培根铸魂的作用,深入推进戏“宴”文化生根落地,让群众在戏剧的悠扬韵律中感受传统之美,体悟家国情怀,通过这种以德润心、以文化人的文明实践模式,持续唱响“戏出丰采”乡风文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