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国山水间传唱的红色旋律

  □范颖 钟庭根 

  在兴国的山水间,有一种旋律悠悠回荡,它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风云,传唱不衰,这便是兴国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兴国山歌,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里面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光辉记忆。 

  传播革命火种,唤醒民众觉醒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在兴国这片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彼时,兴国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口头宣传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关键途径。而兴国山歌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质,成为党和红军有力的宣传武器。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鸡心岭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与土地革命,其激昂的号召点燃了群众心中的革命热情。会后,“一理通来百理通,十人之中九个穷;九个穷人团结起,何愁革命不成功!”这首充满力量的山歌在兴国大地传唱开来,如春风化雨般,悄然唤醒了民众的觉悟,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斗志,促使革命思想在中央苏区落地生根。

  助力土地革命,激发群众热情

  党和红军来到兴国后,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让农民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穷人头上三把刀,租重税恶利钱高。剥骨抽筋又削肉,骨头还要熬出三两膏。”获得土地的农民,对旧社会的黑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他们借山歌控诉剥削阶级的压迫,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激发了农民对革命的渴望,坚定了他们推翻旧制度的决心。为保障兴国《土地法》的实施,毛泽东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百姓们满怀感激,用山歌抒发对党的拥护:“哎呀嘞,鸡心岭上金灿灿,来了救星毛泽东。千年铁树开鲜花,兴国人民笑开颜。”兴国山歌成为土地革命的生动写照,激励着广大农民踊跃投身革命,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而拼搏奋斗。

  动员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

  “哎呀嘞!韭菜开花一条心,当兵就要当红军。天下豺狼不打尽,世上穷人难翻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却接踵而至。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兴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军参战。兴国山歌在“扩红”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创造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山歌手曾子贞的故事令人动容,她曾两次含泪唱山歌,一次是与即将奔赴战场的哥哥匆匆作别,谁知竟成永诀;另一次是送弟弟参军,明知前路艰险,九死一生,却仍坚定支持。在战斗前线,兴国山歌同样鼓舞着红军战士的士气。第三次反“围剿”的莲塘战斗中,山歌队的歌声让战士们热血沸腾,杀敌更加勇猛,毛泽东称赞“终于在莲塘打着一个好仗”。同时,兴国山歌还用于政治宣传,分化瓦解敌人,许多白军士兵被山歌感化,弃暗投明,加入红军。

  破旧俗树新风,促进社会进步

  红色政权建立后,兴国山歌在破除陋习、倡导新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哎呀嘞,母鸡开啼改了腔,辫子剪了梳半装。走出灶台闹革命,扶起犁耙背起枪。”在婚姻制度上,苏区妇女获得解放,她们走出灶台,积极参与各项建设,这些山歌生动展现了妇女解放后的崭新精神风貌。党和苏维埃政府还借助山歌革除旧社会的恶习陋俗,普及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素质。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苏区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学龄儿童入学率远超同期国民党统治区域。山歌“苏区农民分了田,翻身快乐似神仙。白区农民冇饭吃,革命才能出头天”,既帮助孩子们认识了“田”字,又传播了革命思想。此外,为保障苏区军民健康,苏维埃中央政府开展了卫生防疫运动,用山歌宣传卫生知识,《卫生运动歌》呼吁大家讲卫生,预防疾病,为革命战争提供健康保障。

  歌颂党恩,传承红色基因

  “一棵蜡梅千朵花,一盏红灯照万家。穷人救星共产党,恩情赛过亲爹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兴国百姓们用山歌颂扬党的恩情。同时,赞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也广为流传:“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些山歌既体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也反映了苏区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山歌继续抒发着人民的心声。“山歌大王”曾子贞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唱兴国山歌,表达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不惧强敌的决心。新时代,兴国山歌依旧紧跟时代步伐,唱出新生活、唱响新时代:“哎呀嘞,党的光辉照大地,山歌宣讲接地气,乡村振兴再发力,百姓生活甜如蜜……” 

  革命战争年代唱响的兴国山歌,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在新时代,人们接续传唱兴国山歌,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为文化自信注入不竭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中央苏区时期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
   第04版:文化红土
“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
兴国山水间传唱的红色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