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老旧街区到戏剧小镇

  □刘珊伊 特约记者刘兆春

  7月11日下午,会昌戏剧小镇人气旺盛:大春学馆内,胡大春的二胡声时而如江河奔涌,时而似微风拂柳,观众掌声与喝彩交织成韵;会昌博物馆百匾堂中,近150块客家古匾静静陈列,“庄溪草堂” 匾的鎏金浮雕在光影中流转,游客驻足细品非遗底蕴;园林剧场里,赣南采茶戏演员踏着矮子步翻飞折扇,《补皮鞋》的诙谐唱腔与观众笑声撞个满怀……这般热闹场景,吸引了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和专家们纷纷拿出相机、摄像机和纸笔,将其一一记录。

  文韵十足、商贸兴旺、访客如织,是会昌戏剧小镇的标签。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会昌戏剧小镇所在地县城西北街,曾是破败老旧的街区,房屋陈旧、道路狭窄。直至2017年10月,西北街改造项目启动,会昌着力打造戏剧小镇。项目占地128.3亩,总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70余项单体建筑逐一规划建设。

  短短几年间,曾经的印刷厂摇身变为会剧场,古老宗祠修缮成园林剧场,普通街屋改造成实验剧场与排练场,有容广场、赖家古宅广场、三角广场等开放式艺术区域也相继建成。

  2024年1月5日,会昌戏剧小镇正式开镇,为期10天的会昌戏剧季001同步拉开帷幕,近百场戏剧演出与交流活动在小镇各大剧场轮番上演,自此开启会昌戏剧文化发展的全新征程。

  如今漫步在戏剧小镇,能深切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这座斥资近10亿元打造的特色小镇,宛如一颗璀璨文化明珠,镶嵌在会昌县三江汇流之处。秉持“修旧如旧”理念,三江环绕依旧,千年古榕枝繁叶茂,南宋城墙巍峨耸立,明清民居与客家祠堂古朴典雅,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往昔故事。与此同时,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演出剧场、戏剧学院、非遗展馆拔地而起,“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独特气质呼之欲出。

  走进小镇的“会昌有礼”,票夹、水杯、文创袋、戏剧季剧目册、帆布袋挂饰……戏剧主题商品琳琅满目。与一位店员交谈,她兴奋地说:“自从戏剧小镇火起来,好多游客都爱带些特色文创产品回去留作纪念。” 以往,这里商业业态单一,居民增收渠道有限;如今,围绕戏剧衍生出文创产品、特色餐饮、主题住宿等各类商业,既满足了游客需求,又拓宽了居民的收入来源。

  更令人欣喜的是,小镇拥有了专属剧团——会剧团。 会剧团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会昌戏剧发展的格局。过去,会昌本地戏剧人才缺乏展示平台,戏剧创作与表演力量薄弱;如今,会剧团成为培养本地戏剧人才的摇篮,为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一名年轻演员说:“能出演赖声川老师的经典剧目,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定会全力以赴,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十三角关系》。”

  据悉, 自2015年起,戏剧小镇戏剧发起人赖声川坚持每年带戏回乡,助力家乡培养戏剧人才。会昌戏剧小镇从无到有,自2024年1月开镇后,迅速成为戏剧艺术的“狂欢”之地。多国顶尖剧团纷至沓来,先后带来90多部重磅剧目。会昌戏剧季003期间,游客仿佛置身戏剧的海洋,5国15个团队、200余名演员嘉宾带来370多场戏剧盛宴与90余场文化活动,吸引了38.5万人次游客。这里不仅有精彩演出,还有各类戏剧工作坊,游客亲身体验表演课程后,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尝试用肢体和声音表达情感,真切领略到戏剧的独特魅力。

  据统计,戏剧小镇开镇一年多来,已开展戏剧等各类表演1000多场,吸引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次,仅2024年国庆假期,小镇日均接待游客人次就超5万,总游客量近40万人次。曾经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不占优势的会昌,凭借戏剧小镇的崛起,在文旅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跨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强调~~~
~~~
~~~——南康区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走笔
~~~
~~~
~~~
全国地市媒体联动讲述抗战记忆~~~
国办印发通知~~~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周末
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 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
报头
项目筑基 智造赋能
从老旧街区到戏剧小镇
图片新闻
于都探索市政审批改革特色路径
矩阵接力传播 引发广泛共鸣
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赣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