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再说一下赵普。
赵普这么一个学历不高、读书不多的人,能够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自有他的过人之处。《续资治通鉴》第七卷载,某日,宋太祖大宴群臣,突然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来,很久不停。宋太祖心情大变,怒形于色,吓得手下不敢吭声,无所适从。这时,赵普打破了僵局。他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天气旱了这么久,外面的老百姓正盼望下雨。这场雨对今天的盛宴并没造成什么损失,最多就是沾湿了供设的帷帐和乐人的衣服而已。可在老百姓眼里,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让他们欢欣不已。所以,此时正当与民同乐,让乐官们在雨中奏乐献技最好了。宋太祖听他这么一说,登时心情大悦,宴会举办得很成功。书中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意思是说,赵普随机应变让宋太祖回心转意的事例还有不少。
不得不承认,赵普的“救场”之术,是很高明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为人圆通,但不谄媚。这就是机关干部的大本事了(只会拍马屁,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是没人稀罕的)。尤其是这件事,赵普巧妙地把民众利益摆出来,激发宋太祖的大局意识,让他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台阶,体面地从一时失态中走出来,化解了整体尴尬的局面,这个结果可谓皆大欢喜。更多的人,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像其他大臣一样,看到领导发脾气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要么跟着领导的节奏跑,火上浇油,一味迎合。这个时候要是有个倒霉蛋成了替罪羊,那基本上是墙倒众人推,这个“锅”让他背定了。
官场上,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之徒都多得很。尤其是,面对领导发无名之火时,很多人要么想到的是逃避推责,要么想到的是甩锅推责,能够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完美解决问题的才是高手,而这种人,比例似乎不是太高。
看看赵普的应变能力就知道,他能在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俩手下几度出任宰相,不仅仅是靠“原始股”之类的天然关系,人家的政治智慧是实打实的“硬核”。
赵普不仅懂变通,会“说话”,他还有特别能坚守的一面。本刊上期刊发的《赵普的“赏罚论”》说到,他为了推荐一个干部,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宋太祖打报告,哪怕报告被宋太祖生气撕破,他也不放弃。而事实证明,他没有推错人。这既是对上负责,也是对下负责。赵普这种做法,应该充分肯定。《续资治通鉴》第十五卷还提到,代州知州张齐贤被任命为刑部侍郎、枢密副使,也是因为赵普的推荐。张齐贤本来几年前就受到宋太宗的重用,但重用时间不久就下放到地方任职去了。赵普听说他是因为提意见过当而被外放,便专门向宋太宗汇报,认为“凡言大事,须有悔尤”“奸邪正直,久远方知”。意思是,但凡对重大事项提意见,应该允许有不当之处(事实也是,如果提意见、建议者可能被追责,那还有谁敢吭声);而一个人是奸邪还是正直,应当用时间来检验。正是因为赵普表达了自己担心埋没人才的意见,宋太宗将张齐贤予以重任。
赵普能坚持己见,为他人说话,这是一种政治勇气。这种勇气,同样是很多官员所缺失的。这是责任与担当。没有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人,只会明哲保身,袖手旁观,并不能真正替上司分忧,为组织出力,对下级就更谈不上什么关心关爱了。
《续资治通鉴》第十六卷载,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十四日,赵普去世。书中对他作了评价,其中说到“普事两朝,出入三十余年,风毅果断,能以天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未有其比”。评价当中虽然也有“然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的诟病(意思是有城府、猜忌心重——这一点,哪个权臣都难免),但总体还是肯定其能力水平的。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既要有政治智慧,也要有政治勇气。只有政治智慧而缺乏政治勇气,往往只会考虑自身利益,做不到以天下为己任,胸怀与格局大不了,未免浪费了大好的头脑。这种人历来都不少,所谓“官场不倒翁”之类,说的就是他们。这些人能力虽强,但对于社会来说,不算什么有大用的人(只对自己或小家族有“大用”而已)。只有政治勇气而缺乏政治智慧,则可能满腔热血想干事,但最终由于赤膊上阵等原因,处处碰壁,事与愿违,还白白伤害甚至牺牲了自己。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同样不少见,精神虽可嘉,可惜付出有所不值,让人感到遗憾。一个官员要获得公认,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干成事、干好事,让上上下下都满意,都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