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燕凤)豆浆池中热气翻滚,工人徒手从豆浆中挑起豆膜,迅速晾晒到竹竿上,不到一会,竹竿上便挂满了新鲜的腐竹。日前,记者走进兴国县井盛种养合作社腐竹加工基地,只见生产车间内热气腾腾,空气中豆香弥漫,院子里晒满了黄灿灿的腐竹。
手工腐竹是兴国县方太乡的传统特色农产品,近年来,方太乡加强全域谋划,因地制宜做优特色农业、做实项目支撑,依托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推动传统腐竹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38岁的李盛源是方太乡井口村人,也是井盛种养合作社腐竹加工基地的负责人。与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曾经,李盛源也是南下广东务工的一名普通工人。因父母年岁渐增,孩子读书也需要大人照看,2019年初,李盛源毅然回到家乡。初回家乡时,李盛源感到有些迷茫,这时,他了解到国家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村里也成立了种养合作社。于是,李盛源决定先去方太圩镇找老师傅学习制作手工腐竹,再回井口村开办手工作坊。
2020年,学成归来的李盛源在村里的支持下承包了井盛种养合作社腐竹加工基地,制作售卖手工腐竹。刚开始,因销售经验不足,腐竹加工基地的产量并不大。后来,李盛源开动脑筋,主动前往兴国县城各大商超,上门推销。因他生产的腐竹为纯手工制作、口感地道,不久,腐竹销量便得到大幅提升。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40万至50万元,每公斤售价是60元。”李盛源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腐竹的口感,一直以来,他都坚持选用优质大豆和山泉水为原料,不加任何添加剂,从源头上保证了腐竹的品质。生产旺季时,基地需要六七个人同时加工。“这些工人都是我从村里雇的,工资是每人每天100元。”李盛源说。
不仅在方太乡,兴国县不少乡镇都有制作手工腐竹的传统。在兴国县,大大小小的腐竹加工厂有上百家,腐竹产业已成为助力群众增收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