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晨 陈安
汪云任(1784年—1850年),字孟棠,号茧园,安徽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曾担任过赣州知府,著有《茧园诗文稿》《汪孟棠太守诗钞》等传世作品。他具有如同梅花般清雅高洁的品格,有良好的为官声誉,并以处理涉外案件公正强硬著称。他在番禺知县任上曾负责处理“德兰诺瓦事件”,对当时中美两国关系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任赣州知府期间,因务实的地方治理能力和承袭儒家崇文重教的传统而广受赞誉。
勤干有为 维系治安
清道光十年(1830年),汪云任调任赣州知府。赣州府当时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龙南、定南、安远、长宁(今寻乌)等县。上任之初,汪云任“修大堂、官厅、库廨、科房;题大堂曰治安,题二堂曰植本”。次年,汪云任通过签订契约,购买郭、陈两姓房屋作为知府衙门的办公场所。清同治版《赣州府志》对此有专门记载:“府公廨,一在府署西张公庙左,一在府署东街常平仓对门;道光十一年,知府汪云任契买郭、陈二姓房屋为之。”
当时,赣州府有一群讼棍,一见到有官司就介入其中,制造事端,挑唆诉讼,从中渔利,扰乱官府审判,影响社会安定。得知这些情况后,汪云任采取措施,严厉惩治了这些恶意挑起诉讼的人。针对官府中胥吏侵吞财物的现象,汪云任严加整顿吏治,以彻底铲除这些侵蚀百姓利益的蛀虫。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年(1832年),信丰大饥;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五月,赣县大水。连年饥荒、水灾频发,导致赣州府粮价上涨,以致有不法之徒利用饥荒煽动民众聚集闹事、冲击官府。汪云任并未广泛惩处牵扯其中的民众,而是迅速查获要犯,定罪处置。经过汪云任的有效治理,赣州府的治安秩序和社会风气得到很大改善。
倡建义仓 赈灾救济
汪云任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常思忖,如遇灾荒之年如何保障百姓生活。于是,他倡议设立义仓作为解决饥荒、赈灾救济的举措。
道光十三年,汪云任购买王氏房屋,同时设立府义仓和商义仓。他号召赣州士绅捐献钱款粮物,并带头捐献,引得众人纷纷效仿捐纳,以此备灾荒、行救济,使得义仓成为带有慈善性质的粮食储备仓库。
府义仓位于赣州城南宫保府,设仓廒24间。汪云任以“农夫之庆,实维丰年,黍稷稻粱,倬彼甫田,立我蒸民,岁取十千”24字编序,每仓廒用1个字,储存谷物9500石。商义仓建在宫保府府义仓后面,设仓廒16间,以“永观厥成,百室盈止,其崇如墉,万亿及秭”16字编序,每仓廒用1个字,储存谷物5000石。此外,另有民义仓在赣州城南鸳鸯桥,设仓廒3座,储存谷物2500石。又有盐义仓,道光十三年(1833年)设在大新开路,仓廒16间;道光十九年(1839年),移建于宫保府府义仓左,仓廒仍为16间,储存谷物27575石7斗5升。
义仓由官府掌控,选派士绅经营管理,并设有专职的仓丁负责日常保管、换谷、发放等事宜。储存的谷物每两三年出陈易新,将陈谷以无息或低息贷给城里的“豆、瓜、麻、谷、麸”等行业,次年归还新谷入仓。义仓在灾荒之年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如清同治版《赣州府志》中所说:“甲午大饥,城中民赖以济。”这就是说,在道光甲午年,赣州府发生了大饥荒,得益于义仓开仓赈济,城中百姓才度过饥荒。
后来,义仓逐步发展到72座,“府仓书四名,以一名并雇一人住仓看守。仓钥四枚,道钥存道署,府、县、绅首各一,非齐到不能开……又盐、民两义仓,房屋赁租均归绅首经收,为检盖修仓之需。”义仓出陈易新所得盈余,“议定不准他用,仍存生息,以冀积累增多,俟价贱时,一并买谷归仓”。义仓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得义仓的作用也更好地发挥了出来。赣州府因此成为其他各府效仿防灾荒而备钱粮的典范。
修复书院 振兴文教
汪云任治理赣州期间,还颇为注重文教,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在赣州府留下不浅的历史印记。
道光十年(1830年),郡城督学考院毁于火灾。次年,汪云任关于“捐资修复督学考院”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清同治版《赣州府志》载:“赣邑监生李资达捐建大堂,兴国合邑捐建二堂,江黄氏捐建东西文场,馀则阖郡捐建成之,云任自为记。”修复后的督学考院规模比之前的更加宏大,也方便了赣州各地的学子。
为了给赣州学子提供进学的良好环境,汪云任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倡议捐资重修濂溪书院。修复过程耗时一年左右,“重建围墙,易土以砖,增建丽泽山斋五楹及左右厢。又置铁钟一、鼓一,列讲堂左右”。汪云任将修复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清同治版《赣州府志》作了全文收录。
汪云任在修复濂溪书院的同时,还修葺了夜话亭和苏阳二公像。“时夜话亭久圮,苏、阳像碑仆损其半,既而得之井侧,复于旧址建亭,邑人李资达捐石重摹置焉,监修程景晖有跋。”据程景晖言:“此碑久经断缺,已失其半。道光癸巳(1833年),太守汪公孟棠重修书院,于土墙下掘得之,时首事李生资达捐资购石,偕其友李常福重摹,仍将旧碑所刻,悉镌其上。俾后之览者,并知所缘起云。”
汪云任修复文教场所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赣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读书人和百姓的高度评价。对此,清同治版《赣州府志》这样记载:“兴废举坠,士民怀之。”
道光十四年(1834年),汪云任因丁忧离开赣州回乡守孝。在赣州任职期间,汪云任惩治讼棍、剿灭匪患,倡建义仓,修复书院,政绩显著,还因清查屯田得力受到朝廷表彰:“以清查屯田出力,予江西知府汪云任等议叙有差。”丁忧期满后,由两江总督陶澍保举,汪云任出任苏州知府。
关于汪云任治理赣州及其做人为官,陶澍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这样评价道:汪云任“勤明干练,有守有为……其在赣州府时,极能任事,胆识俱优,地方一切,深资整顿……闻其官声素优,舆情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