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中学高二(3)班 邱婕钰
斜阳漫过教室的窗棂,历史课上,青铜器的黑白插图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它们蜷缩在铅字方寸之间,像团解不开的密码。指尖摩挲着模糊的拓印,或许这些三千年前的符号,正裹挟着某个铸器工匠掌心的温度。这些青铜器的色泽究竟是什么样的?纹路究竟是深还是浅?
我不由被那青铜器上的纹路叩开了心门,迫切地,想去往历史文化的载体——赣州博物馆,一探究竟。
入了馆,周遭很暗,件件文物在灯下泛着幽光。展柜前,那些课本里的云雷纹此刻正舒展着蜷曲的触角,在光影交错间吞吐着云雾。鼻尖贴上展柜玻璃,器壁上的铭文清晰呈现——那是无数的工匠以炙热的汗水熔铜浇铸,跨越数千年。
转过青铜展区的拐角,我在一扇窗前驻足,但见石蜡制成的教书先生栩栩如生,他长衫微扬,手握书卷,正在念着书,台下的蜡像童生个个脊背笔直。此时,讲堂木柱裂痕里渗出的松香与空调送风系统的嗡鸣声奇异地交织,忽然,有声音在耳畔响起——原来是学生们到这儿来做社会实践,真实与虚构的场景就此融合……
蓦然,馆内响起了一段古曲。转头,一个残缺的傩戏面具映入眼帘,彩漆剥落处裸露出木质的肌理,恍若述说着公元前三世纪的渭水河畔的故事。那戴着这副面具的祭司正在起舞,赤足踩过新犁的田垄,将瘟疫与旱魃逐向远山。三千年的时光不过是一个春天的距离。这具曾令先民颤栗的神偶,如今成为了摆渡历史的舟楫,我摁下快门,将自己与它镶入了时空的相框里。
有孩童的嬉戏声传来,或许他们什么都不懂,如同从前的我,不懂得静静的文字后那曾经鲜活的历史。而当稚子们嬉闹着跑过光阴的甬道,当我们的影在展柜玻璃上与商周铭文重叠,那些曾经令我昏昏欲睡的陈旧故事,悄然生长出了新的年轮。
(指导老师:肖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