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明河 通讯员钟燕燕
近3年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长27.1%,高价值发明专利年均增长30.1%;拥有有效注册商标171653件,年均增长15.8%。全市地理标志商标3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件,均位列全省第一。3件专利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专利组合获评省高价值项目,3项发明专利获评江西省专利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自2022年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质押融资、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促进价值实现 知识产权创造有速度
“发明专利不仅让公司增加了新技术、新产品,还帮助企业获得了融资贷款。”赣州好朋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我们有一笔3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顺利到账,资金的注入进一步坚定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信心。”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关键,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赣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创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成功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赣州经开区稀土钨产业链专精特新知识产权Ⅰ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全省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并成功落地全省首个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全省率先打通知识产权质物处置通道,率先开展地理标志保险和海外知识产权侵权保险。试点期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59.18亿元,年均增长90.5%,均列全省第一。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市市监局局长黄慧说,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强不强,知识产权是核心要素,要着力打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最后一公里”,把知识产权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
近年来,赣州将推动专利转化运用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聚焦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举办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赣深对接“赣知创”知识产权路演暨“赣产圳用”名品推介会等活动,搭建专利技术与金融资源的对接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同时,开展专利数据运用分析工作,编制赣州市家具产业专利导航报告,导航报告入选全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系全省唯一。
搭建“1+5”产业专利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免费的专利数据检索和分析。积极开展赣州市产业专利导航及企业经营微导航工作,全市经审核通过及已备案的专利导航已有57个。组织企业进行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已备案21件。举办首届赣州市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大赛,通过持续倡导以赛促创、以赛促投、以赛促转,助力专利成果转化运用项目落地见效。
强化商标品牌培育,是赣州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赣南脐橙、赣南茶油连年位列地理标志百强榜,南康家具、赣南脐橙商标品牌建设入选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赣南茶油入选“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在中部四省(鄂晋皖赣)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创新大赛上获得金奖。成功推荐赣南脐橙、赣南茶油、石城白莲等参加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宣传和“一带一路”国家地理标志互认。
优化协同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度
近日,赣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协同赣州仲裁委员会联合开展仲裁审理,成功化解2起外观设计侵权纠纷,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提升了纠纷处理的质效,这是江西省首批采用“技术支撑+仲裁调解”方式审理的知识产权仲裁案件。
保护知识产权,也需要创新模式和路径。市市监局创新建立“远程线上调解+跨区域司法确认”模式,构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开通行政裁决远程口审通道,通过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和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点,组建赣州仲裁委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和赣州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首批聘任技术调查官26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聘具有知识产权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及专家学者、律师等担任调解员,强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队伍建设。依托赣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员丰富的专利审查经验等优势,积极为疑难案件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近3年来,市市监局积极组织开展“铁拳行动”“蓝天行动”等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项检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9967人次,开展实体市场执法行动969次,调处专利侵权案件281件,作出行政裁决115件;立案处理商标侵权案件300余件,罚款500余万元,为企业的合法权益“撑腰打气”。加强重要展会驻会监管,在中国赣州(南康)家博会会展中心开设维权工作站,成功调解展会知识产权纠纷30余件。
日前,赣州市市监局联合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市监局,首次运用“远程线上调解+跨区域司法确认”方式,成功调解1起跨省专利侵权纠纷案,并进行跨区域司法确认。“我们在开展跨区域合作的同时,还进行跨区域联合执法,这种保护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有的还扩大到了海外。”市市监局二级调研员郭素华说。
为强化协同保护,我市市场监管、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海关等五部门联合签订了《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起知识产权互助办案和定期联络机制;与广东韶关市、湖南郴州市签订了“红三角”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福建龙岩市、广东梅州市签署了革命老区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与福建漳州等57个地市联合签署了《“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合作协议》,形成了跨区域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此外,赣州“先走一步”,联合海关、商务局、贸促会等部门联合签署《海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成功搭建起“4+3+2+1”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体系,为企业平稳“出海”提供有效实施路径。
提升保障水平 知识产权服务有温度
2024年,在赣州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江西省稀土产业知识产权数据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依托稀土产业专利数据库,建成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专利导航、质押、保险、担保等多项功能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网上服务系统,为稀土产业优质科研资源和市场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截至目前,江西省稀土产业知识产权数据服务中心已为30家稀土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专利数据分析,指引企业创新发展和专利运营布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赣州市市监局运用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赣州市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链条,夯实知识产权保护根基,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共建共治良好格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让我市的知识产权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目前,我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发展到7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发展到44家,总数居全省前列,2个县(市、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获批建设赣南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站34个,深入一线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和服务。成功推进中国(赣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并于2023年正式运营。
2024年5月,赣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深度整合政府、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企业四大参与主体,聚焦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知识产权金融数据库、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专利导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六大服务板块,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目前,平台已上线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共36件,发布高校院所待转化的专利1000余件,提供的知识产权融资、专利交易、维权与信息检索等服务,更好满足了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多样化的创新需求,受到广泛好评。
坚持人民至上,突出普惠服务。近年来,赣州市市监局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江西理工大学获批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赣南医科大学获批为江西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面向创新创业主体和社会公众开展公益性和社会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让想创新的人有公开便捷的路径找到公共服务,让能创新的人有公平均等的机会享受到公共服务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