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咬住“三零”目标不放松

——于都县人民检察院对基层治理的探索实践

  □杨朋

  “2024年,于都县桥头乡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社会治理成绩单:全年无行政诉讼案件,青少年违法犯罪信访率同比下降53.3%,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近日,前来桥头乡政府办事的李大伯在宣传栏上看到这一成绩,不禁竖起大拇指点赞。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于都县人民检察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于都县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寻乌模式”的新实践,与挂点乡镇桥头乡联合开展创建“零诉讼、零信访、青少年零犯罪”社会治理示范村镇工作,成功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遏制在萌芽状态。 

  关口前移:诉前调解助力“零诉讼”

  傍晚时分,桥头乡朱屋村的广场上,村民们随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这不仅是村民们日常的文化活动,更是一个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朱屋村村委会联合于都县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牵头组建了广场舞队,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干警每天晚上都会组织村中妇女跳舞,并在跳舞过程中通过拉家常、聊闲天的方式,了解全村各家庭的矛盾纠纷情况,帮助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 

  钟阿姨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之一。她曾因夫妻感情不和,多次萌生离婚的念头,并向驻村干警倾诉了自己的烦恼。驻村干警将此事放在心上,第二天便与村党组织书记商议,组织广场舞队员一起上户调解。经过三次耐心调解,钟阿姨夫妻重归于好,家庭氛围变得和谐。2024年,于都县人民检察院依托检村协作、检民协作,成功帮助桥头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3起,调处成功率达100%,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和诉讼发生。 

  检力下沉:访前化解助力“零信访”

  每周三至周五,桥头乡的各个村庄都能看到检察干警忙碌的身影。他们走村入户,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桥头乡实行员额检察官定期下村服务模式,安排员额检察官对接各村矛盾纠纷调解室,同时选派检察干警、乡村两级干部对7个行政村4000余户家庭进行联户共建,开展政策宣传、隐患摸排等工作。 

  在一次走访中,检察干警了解到钟大爷因对征迁补偿方案不满,多年来一直上访。为解开钟大爷的心结,检察干警迅速组成工作专班,面对面了解钟大爷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并开展释法说理工作。最终,钟大爷解开了多年的心结,自愿息访息诉。2024年,桥头乡共摸排并妥善处置信访件7件,均得到当事人理解认可,全乡隐患风险预防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资源整合:教育引导助力“青少年零犯罪” 

  “在朝鲜空战中,李致远将军指挥部队修筑环形公路,让防空炮在环形公路上移动,使敌机无法准确轰炸目标。”在李致远将军故居,检察干警向桥头初中的同学们讲述着将军的光荣事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于都县人民检察院与桥头乡政府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组建了一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志愿服务队,分别在全乡48所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落实法治教育,定期与学校教师、村委会开展家访,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苗头。 

  此外,检察干警指导各村将关爱青少年、家庭和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指导各村文明实践站将法律知识宣传、反校园霸凌等内容融入文明实践活动,并联合各村关工委利用家风家训馆、于北特区旧址等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培养爱国为民情怀。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下,桥头乡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持续保持为零。 

  于都县人民检察院以“寻乌模式”回应基层矛盾纠纷治理难题,通过贴近百姓的法治创新,真正将检察力量下沉到基层,助力基层平安建设。这一实践不仅为桥头乡带来了和谐与稳定,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社会治理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法治
   第04版:文化红土
龙南警方一小时侦破贩毒案
咬住“三零”目标不放松
让学生吃上更新鲜热乎饭菜
试用未通过 解除劳动合同也应合法合规
图片新闻
“法院+人大代表”联动调解 分离20年的婚姻重焕生机
图片新闻
近期部分网络司法拍卖标的物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