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年“张南安” 政绩美名扬

——南安知府张弼往事
梅岭驿道。
清代徐璋绘《张弼》像。

  □李先昊

  南安,是昔贤过化之地,往哲留神之乡,人文鼎盛,名宦辈出,其中明朝知府张弼因政绩昭然、深得民心而被南安百姓立祠纪念,美名传扬至今。 

  张弼(1425年—1487年),字汝弼,号东海,华亭(今上海奉贤青村镇陶宅村)人。他是著名书法家,尤工草书,有“吴中草圣”之称。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等职。成化十四年(1478年),张弼出任南安知府,在任六年多,一心放在公事上,做了许多顺民心、利长远的德政。

  大刀阔斧 重修梅岭路

  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奉旨拓宽梅岭道路以来,庾岭便成为两广往来襟喉。之后历朝历代对这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虽有维护,但基本上是小修小补,到张弼任知府时已经损坏严重。据明朝桑悦《重修岭路记》记载:“自岭至府治,旧有砖石细街,岁久碎没,尺点丈缀,散如列星,路之真形,邱陇阴夺,积雨连旬,洿者吹渎,往往人驴俱仆,摩虬蹄触,货随覆败。”可见,旧时所建的驿道已经被踩踏得破碎,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人与货物都行进艰难。张弼之前的几任知府也想修这条路,无奈力绵才弱,只能付之叹息。张弼认为,修这条路虽然一时艰难,但长远来看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于是排除万难,果断行动。 

  为解决修路劳力问题,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了数以万计的闽赣饥民充当劳役。张弼还“集父老,率工师”,亲临实地指导,对“抗路巨石尝逃九龄斧凿者,悉用椎削,取其荦确,以补道陷”,沿途“又砌以石磴,步级而升”。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八月起至次年十月,历时14个月,其工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质量之高,前所未有。据记载,重修后的梅岭路,“其长二十五里,其阔一丈,悉用碎石块平砌其中,而青石长条固其边幅”。特别是对梅关关楼进行了修葺,南北两面用青砖砌筑,门楣嵌有麻石匾额,书有“岭南第一关”字样。对于张弼重修梅岭路的功劳,后世评价非常高,认为可以与张九龄相媲美,当庙食兹土。 

  妙手解纷 签货运协议

  张弼不仅在硬件层面解决了梅岭驿道通行难问题,更在软件制度层面解决了南雄、南安两府百姓在梅岭驿道上旷日持久的互相争利问题。由于梅岭驿道来往货物极多,南雄、南安两府一大批役夫靠从事搬运谋生。明洪武初年,官府在南安与南雄两地的梅岭驿道中点设置了交接站(今南雄市中站村),异地的货物、官方文书运到中站之后,便交由当地的役夫继续运送到本府城下,这一习俗沿袭了80年左右,被两地百姓接受。然而明景泰初年,因筹集军饷的需要,南赣成为广东运销食盐的地方,南雄货物过岭者越来越多,驮担者可得厚利。南雄一方提出“南货过北者直至南安城下,北货过南者直至南雄城下”,即两地不再需要中途交接,一站送达。由于当时货物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驮,这就极大损害了南安役夫的利益,导致双方起了争执。南雄、南安两府这一起冲突,就是二十多年,屡断屡争。为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张弼与南雄知府江璞召集两地的耆老及涉及利益者,经充分讨论后形成公议,并签订了《江、广两省货物中途驳运协议》,继续沿用洪武初年货物在中站中转的办法,使双方役夫获利均等,较为妥善地解决了两地长期的矛盾纠纷,也使得梅岭驿道重新畅通无阻。 

  仁心爱民 重修横浦桥

  张弼还重修了横浦桥。横浦桥原名平政桥。元延祐三年(1316年),大余山洪暴发,滔滔洪水将大余县城破城为二,官府在章江上建了座浮桥,取名平政桥。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南安路总管张元祚率民夫改建,并将桥名改为横浦桥。 

  由于大余常常山洪暴涨,洪水裹挟着枯草巨木顺流而下,撞击桥墩的冲击力度仿佛万牛冲来,而前代修建的桥墩都是由沙土石子垒成,极容易垮塌。即便反复修复,也还是每逢山洪就易崩塌,耗费极大。张弼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治本的办法,首先开挖沙洲,疏通河床,等江面开阔之后,再固定桥墩。五个桥墩全部以巨石砌实,生铁嵌衔,四周缝隙灌以石灰浆。在铺设桥面的时候,于两侧建店亭三十间,出租给商贾,这样收取的租税可以用作维修桥梁的资金。这样,不仅解决了建桥的问题,更解决了后续维护的问题。张弼重修横浦桥用时三年,费用来源于盐税和前任知府的募捐,没有新增百姓的负担。 

  崇文重教 矫陋改民风

  古代把通道浚川作为为政首务,张弼在南安除了铺路修桥外,还崇文重教,矫正陋习。据清乾隆版《奉贤县志》记载,张弼在南安毁淫祠、立义塾,祭祀先贤,崇尚正学,善政不胜枚举。南安府原有淫祠六百余所,张弼统统将它们废除,改成社学。同时建了一些文化名人的祠堂,劝谕人们学习名人的风范,社会风气为之大变。如,张弼到任后瞻仰周敦颐、程颐、程颢三贤遗迹,感慨“阶墀堂序,尚遗旧规,流风遗韵,未尽泯灭”,于是利用南安府衙内的一个废台,整理修葺为“吟风弄月台”,以追思先哲,警示自己“弗愧守土”;又如,在南安的东山建立蒙川馆,纪念宋朝末年的爱国义士蒙川先生刘黻,“以旌先生之迹,励后学之思”;再如,在南安宝界寺内建铁汉楼,纪念北宋名宦刘元城屡遭贬斥而初心不改风范,新建江东神祠纪念苏东坡等诸寓贤,建张九龄祠以纪念其通梅岭驿道之功,等等。当时南安府属邑南康有些百姓“刚黠而健讼”,张弼大力惩治首恶数人,同时对百姓倡以礼仪,民风逐渐得到转变。

  张弼在南安知府任上六年后谢病归故里,临走之际,南安百姓倾城而出,牵拉哭嚎,依依不舍。据桑悦《东海张公遗爱祠记》记载,“老稚聚者如墙,攀挽者如植”“父老谢谅等乃相与肖像于城北之高明所,欲事侯如在也”。张弼离开后,南安百姓自发立祠于金莲山,供奉如神。三年后张弼去世,南安百姓愈发思念,因旧祠偏远不便瞻奉,上报官府要求迁移到城中,获准后“民之献材供役者骏奔恐后,用是阅月告成”。张弼深得南安百姓之心可见一斑。

  张弼走马上任南安时“一挑行李两船书”,年老多病还乡日“两船仅变三船”。因行李太少、船体过轻难抵风浪,无法入海航行,他便效仿东汉陆绩寻一山石压舱,挥笔题诗“为官十载无家财,青石压船抗风浪”,被称为“廉石还乡”。1931年,张弼的后裔将此石捐赠给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

  南安有幸,留驻张弼六载,惠泽至今;张弼有幸,建功立业南安,青史留名。张弼与南安这段奇缘,为大余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南安知府张弼往事
~~~——歌词《“听话”的爸爸》创作漫谈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事
   第06版:八境台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曾丰《会昌劝农》赏析
六年“张南安” 政绩美名扬
少年儿童歌词创作的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