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引领 古色传承 绿色致富

大余用好“红古绿”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 (特约记者叶功富 通讯员林世荣 叶相发)“‘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陈毅当年被围困在梅山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一首,字里行间充满着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近日,在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斋坑陈毅隐蔽处,村党支部书记罗利聪正向游客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梅山村以打造红色名村为契机,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梅关古驿道、陈毅隐蔽处、梅花大观园等“红古绿”资源,精心打造“教育培训+红色旅游+文化”乡村旅游综合体,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这是大余县打造红色名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大余县坚持红色引领、古色传承、绿色致富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红色名村建设,推动“红、古、绿”资源深度融合,实现红色“圈粉”、古色“焕新”、绿色“增流”。

  挖掘红色资源,建好“红色基因库”。大余县投入6000余万元修缮池江整编遗址、梅岭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遗址,建设以“陈毅旧居”“陈丕显旧居”“新四军地下交通站”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区,打造了兰溪陈毅旧居、梅岭战斗红色遗址、长岭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精品路线。邀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沂蒙干部学院等优秀教师实地指导,开发了《梅山上的信念》等6部红色精品课程。挖掘整理红色故事20余篇,拍摄电教片3个,开发微党课1门,目前已承办活动300多场,接待县内外党员群众近3万人次。

  激活人文古迹,深耕“古色文化库”。大余县坚持做强“古、旧”特色,发挥传统文化特色影响力,推动红色名村彰显文化魅力。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修缮保护赣粤湘边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旧址等古祠堂、古民居6处。梅山村推出红色教学、民宿、农家乐、穿越古代等特色文旅项目。兰溪村不断加大古色资源保护力度,推动小汾青石桥列入《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绿色项目库”。大余县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提质增效和质量过硬行动为引领,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推进红色名村“红古绿”三色融合,以“红”促“绿”,以“红”带“古”。梅山村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模式,入股大余县大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获得租金和蔬菜销售收入超3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50万元;兰溪村以“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合作社”的方式,设立水稻、甜玉米种植合作社,培育脐橙种植园,发展建设甘蔗(红糖)基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多万元;长岭村立足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员)”模式,大力发展香菇、高山梯田香米、林下经济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目前,大余县入选省级红色名村2个、市级红色名村1个。

  如今,一条串联红色、绿色、古色的活化利用之路正在庾岭大地绵延,一座座经历了枪林弹雨洗礼的红色村庄,正上演着一场美丽蝶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事
   第06版:八境台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新风荡漾 文明花开
我市积极发展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
大余用好“红古绿”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赣州52名青年戏曲人才将参加省级展演
瑞金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广告
信丰“爱心妈妈”呵护留守困境儿童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