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那片绿

  □肖兆生

  清明期间,回老家扫完墓后,如往常一样又不由自主地来到圩镇小河边,看看父亲生前亲手栽种的那片小树林。每一次走进小树林,都会增进一份对父亲的怀念,仿佛走进父亲昨天的世界。而这次,我明知道小树林不复存在,但我还是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走近它。 

  眼前,那片小树林不见了,就连树蔸也无踪迹,目光所及,是小河两岸崭新笔直的石砌堤垱,还有脚下这座刚刚落成的跨河拱桥。去年秋,老家的堂兄打电话给我,说乡里修河堤要砍伐那片小树林,叫我赶紧回去看看。次日我便约了乡里分管此事的领导和承建工程的老板,一起来到小树林。我说明情况并表达了尽可能保留那片树林的想法,但施工方一再强调,若要留住树林,堤垱必然内拐,但树林在河床,势必影响行洪,如此看来,小树林便命运多舛了。六十多年来,小树林为家乡撑起了一片绿荫,而偌大的圩镇,怎就没个两全之策呢?我心里不禁涌起深深的失落与无奈。 

  作为老红军的父亲,一生不沾烟酒,只有一个嗜好——栽树,家乡人都说,父亲爱树胜过自己的生命,每一片树叶在他心里比金子还要珍贵。的确,父亲走到哪栽到哪,连他自己也记不清究竟栽了多少树。听母亲说,以前住在老家村里,就在后山上栽,后来搬到街背住,就在门前屋后栽,最后房子建在圩镇街上,不能栽树了,父亲就像掉了魂似的,整天无精打采,茶饭不思。这就是我的父亲,前半生握枪,后半生挥锄,一个爱树如命的老人。 

  1960年代,全家搬到街上居住后,一日,父亲发现圩镇的河岸上有一片长约130米、宽约5米的滩涂,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得像个小孩。说干就干,父亲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用乱石垒起了一道矮墙,没日没夜地栽起树来。此后,街坊们总能看到一位老人与小树为伴……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小树长高了,几十年过去,近百株高矮参差不齐、排列有序的木荷、油桐、白杨、香樟、苦楝、柳树、乌桕,还有些叫不出名的树,长得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就像父亲当年部队的战士集合列队。父亲与树朝夕相处了三十多个春秋,可以说是相依为命,他会为一棵小树的夭折睡不着觉,为一根树枝的折断吃不下饭。有那么一年,学校布置学生砍柴,我溜进小树林砍了几根树杈交差,父亲发现后,竟破天荒地把我揍了一顿。 

  1992年春,我与爱人双双调进宁都县城工作,我是他老人家唯一的儿子,好说歹说,父亲才答应随我们进城安家。临搬家的那几天,父亲总是坐立不安,拄着拐杖每天往小树林里跑,摸摸这棵树,扶扶那棵树,还颤巍巍地摘下几片树叶,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城里的家在三楼,父亲腿脚不便很少下楼,除了看看电视,就是一个人坐在阳台的藤椅上,静静地看楼前那排高高的白杨树。冬天到了,白杨树落叶了,父亲便唉声叹气;春天来了,白杨树吐出了鹅黄色的嫩叶,父亲居然像孩子般地喜形于色,不时拿出珍藏的树叶叨念:“春天来了,老家的树也该长叶了吧?” 

  进城第三年的七月,父亲生病住进了医院,没想到此一进去竟没能出来。昏迷了几天神志稍一清醒,父亲便摸索着寻找他那片珍藏了几年的树叶,拉着老家侄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树……树,托付……给你……”我们噙着泪花,使劲地点头。

  父亲捏着树叶,静静地合上了眼睛,带着对树的眷恋、对绿的向往走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时事
   第05版:知行
   第06版:赣江源
   第07版:科教
   第08版:新松
梨花一枝春带雨
骁将赤血灌春花
思清明
寻芳泽覃
叶落归根
坑背水库,母亲的眼睛
远去的那片绿
我对一株艾草的崇敬
辛夷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