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峰
人们无法忘记,在血与火、生与死的峥嵘岁月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年“井冈三骁将”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红四军前委委员、红一方面军前委委员、中革军委委员伍中豪,用热血和生命咏出了一曲高亢豪迈、血洒青山的共产党人赞歌。
“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清明前夕,肃立赣西安福县平都镇五里岗的伍中豪先烈墓地前,吟诵起先烈的诗句,想到先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潸然而下的不只是泪水……
与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救国救民是伍中豪的远大志向和毕生追求。去年秋天,我在先烈故里——湖南省耒阳县伍家村(今衡阳市耒阳市),听到一个又一个“伍中豪”——年少立志,艰难求索,涤净旧日腥脏的故事,使我在致敬先烈中感悟到理想信念的力量。
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在长沙岳云中学求学期间,伍中豪在一次学生运动中满腔悲愤的呼唤,深深震撼了我:“以五千年传承不绝之文化,卓然于世界的中华民族,自1840年起却一路沉沦,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多屈辱啊!多耻辱啊!”“我们要众志成城,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伍中豪的振臂疾呼,如同血雨腥风中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青年学生救国救民的热情。
地理学上有个词叫“零坐标”——一条路的起点。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的伍中豪,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启蒙,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共产主义。在李大钊的直接教诲下,伍中豪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伍中豪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谁说历史无言?伍中豪的铿锵誓言,就是历史最好的言说:“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我哪怕付出宝贵生命,依然无怨无悔,依然义无反顾。”滚烫热血,字字滚烫、句句千钧,彰显着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
“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伍中豪利用寒暑假回乡宣传革命道理,组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委员会。1924年冬,返乡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伍中豪,参与建立耒阳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在家乡点燃了革命之火。
“笔杆仅能润世,救世尚须枪杆。”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立志学文的伍中豪深深感到,在虎狼遍地“无声的中国”,唯有掌握枪杆子,才能为劳苦大众打天下。1925年5月,经党组织批准,伍中豪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毕业后,各科成绩异常拔尖的伍中豪,受党指派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教官。
伍中豪的堂弟伍淮芳,在自述《往事实录》中这样叙述,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伍中豪结识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毛泽东。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方针和策略的真知灼见,深深融入伍中豪的血脉里,激荡起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豪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26年7月,伍中豪随北伐军进入湖南后,根据党的安排回到耒阳一带,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带领农民铲除土豪劣绅,建立耒阳工农自卫军总队。从此,耒阳一带的农民运动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在《湖南日报》上明令通缉伍中豪。在党的安排下,伍中豪只身潜往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3营10连连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
伫立在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一间教室前,我仿佛滑进了时间的隧道。在秋收起义遭遇严重挫折后的1927年9月19日晚召开的会上,余洒度等人竭力反对毛泽东改变攻打长沙计划,转兵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
何长工后来回忆,在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发表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后,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伍中豪坚定地说,我军已疲劳,失败后士气低落,长沙已有准备,如再去攻打,必会全军覆灭,向井冈山进军,革命有光明的前途。
经过激烈的讨论,会议最终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会后,伍中豪欣喜若狂,心里感到一种一气灌注、顺流而下的通达与畅快。他高兴地对战士们说,有毛委员领导,我们就一定能用革命者的“石头”打破反动派的“大水缸”。
潇潇春雨下,站在巍巍井冈山上,眺望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重峦叠嶂的五百里井冈,抹去岁月的封尘,伍中豪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画卷,徐徐展开。
1928年2月中旬,为打开井冈山的斗争局面,毛泽东决定攻取宁冈新城(现为井冈山市),伍中豪率3营负责攻打南门和北门。
勇气先登势无敌。在首次攻城受挫后,伍中豪手臂一挥:“跟我上!”率领战士们如脱缰之马奋战在前,在快爬到城头时,他往城上抛出了几颗手榴弹,敌人的枪声哑了。他率领战士们迅速登上城墙,把红旗插在了南门的城头。此战,伍中豪率部与1营相互配合,毙敌营长王国桢、靖卫团团长李树滋以下300多人,生俘100多人,取得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以来第一次全歼敌人的大胜利。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28年6月,伍中豪率部到永新县夏幽地区分兵做群众工作,开展土地革命,使当时的夏幽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多次在干部会上说:“中豪同志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文武全才。”
浴血奋斗,峥嵘岁月铸丰碑。在井冈山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任红四军第31团团长、第3纵队司令员、红12军军长、红21军军长的伍中豪,在龙源口大捷、粉碎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二、三、四次大规模“进剿”作战中,巧妙指挥,英勇善战,连战皆捷,成为红军初创时期与王尔琢、黄公略齐名的杰出将领。
回首风雷激荡的红色历史,毛泽东在赣州楼梯岭会议上的感叹回荡于耳畔:“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
我静静走进了井冈山下“柏路会议”旧址——1929年1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6个旅进攻井冈山。在敌兵滚滚而来之际,毛泽东在这间小屋里召开的红四军前委会上决定:红四军主力28团、31团突围打出去,向外发展;红五军与红四军的32团留守井冈山,保卫根据地。
会上,对主力突围的方向争论非常激烈,有的主张去湘南,有的主张去赣北……伍中豪以独到的战略眼光提出,赣南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红四军主力转往赣南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毛泽东深思熟虑后,拍板采纳了伍中豪的意见。红四军进军赣南后迅速打开了江西苏区的新局面,揭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此后,赣南、闽西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
血洒疆场岁月稠。缓步行走在伍中豪牺牲地安福县城郊,我想起了电视剧《香山叶正红》中的一个画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朱德在审定新制定的八一军旗时,满怀哀悼之情,悲痛地说:“伍中豪在三零年就牺牲了。”
1930年9月27日,病愈归队的伍中豪,途经安福县城郊亮家山的大塘村时,突遭国民党安福靖卫团伏击,因寡不敌众,弹尽力竭,这位年仅27岁的军中之豪,不幸中弹牺牲。
英雄不朽,浩气长存。为了理想中“可爱的中国”,伍中豪这位骁将与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犹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光耀天空、烛照大地,用鲜血浇灌祖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