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做“流量”到扩“留量”

——宁都“三色”融绘文旅发展新画卷纪事

  □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廖鸿鹏 胡秀宁

  宁都翠微峰景区历经升级改造后,于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连日来,景区内游人如织,每天游客接待量约3万人次。拂晓时分,峰顶凌霄阁在金红的云海中若隐若现,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与赞叹声,唤醒了这片魅力涌动的土地。升级改造后的翠微峰景区显著延长了游客的驻足时间,周边酒店预订火爆,悄然改变着以往“一日打卡”的旅游模式。这背后,是宁都县倾力推动文旅产业从做“流量”向扩“留量”深刻转型的生动探索。

  如今,这片红土圣地、生态佳境、古韵之乡,正以其“红、绿、古三色交融”的复合魅力,将匆匆“过客”变为开心“住客”,让文旅发展的基石愈发坚实。

  厚植红色底蕴,以“体验感”留住人心

  宁都,作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县,红色印记遍布这片热土:168处红色旧址、1000多条红色标语、2000余件革命文物……然而,曾几何时,这里的红色旅游陷入“旧址参观+讲解聆听”的单一模式,难以与游客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导致“匆匆一瞥”便转身离去。

  如何让厚重的红色历史不仅可看,更能可感、可触、可回味?宁都的选择是,以“体验感”破局,推动红色旅游向“沉浸互动”升级。

  完善基础,让红色资源“火起来”。走进小布红色景区,记者看到,清晰的主题标识、功能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等,显著提升了红色旅游的“入门体验”,让游客跨入景区就感到便捷与舒适,为做火做旺红色旅游创造良好条件。

  延伸链条,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宁都着力拉长红色体验价值链:一方面,重点扶持红培研学基地建设,打造东山坝镇小源村、青塘镇河背村等红色文化名村,擦亮“宁都起义”“红五军团诞生地”等核心品牌;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系列精品红色研学线路,积极打造“红色+生态”“红色+乡村”等复合型旅游产品。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可以“走红军路”“听红军事”,并在红色乡村的民宿中回望历史的风云、感受今朝的蝶变。

  小源村文明实践员李优优告诉记者:“小源以红色记忆为品牌、儒家文化为底蕴,结合田园风光,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营业额逾26万元。”这种融合模式,显著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和承接力。

  赛事引流,让红色记忆“传开来”。今年暑假,全国无线电测向大赛吸引2000余名选手齐聚宁都,配套的“红色电波”主题展、非遗体验等活动,更是吸引了周边10万余名游客参与。赛事期间,小布镇民宿入住率高达81.25%,餐饮消费同比激增82.19%。来自广东的选手梁源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原本为比赛而来,了解‘半部电台’的故事后深受触动,决定多留两天参观旧址。”红色文化借助文体赛事,实现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与共鸣。

  绘就生态画卷,以“全时景”留驻脚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都不仅守护好自然资源禀赋,更致力于让绿色生态游成为可游、可憩、可品的全时全域体验,促使游客的脚步慢下来。

  核心景区“焕新”,拓展游览深度。翠微峰景区的新建锦绣湖、修复古建筑、增设玻璃栈道等举措,使得游客不仅能看山,更能游山、品山,平均游览时间延长至4个小时。来自萍乡的游客彭晶赞叹:“亲眼在翠微峰看到日出美景和云海,震撼又感动,真的不虚此行!”景区的提质升级,直接打破了“一日游”的定式。

  全域生态“联动”,打造四季风景。宁都拥有72.3%的森林覆盖率和梅江等500余条河流,以及“七山半水两分田”的独特地貌。依托于此,该县以点带面,勾勒出四季皆宜的生态全景图:春日,长胜镇中江湾万亩油菜花田金浪翻涌,吸引数十万赏花客;夏日,东山坝镇小源村百亩莲塘荷叶田田,采莲体验趣味盎然;秋日,团结水库碧波荡漾,坐船赏景心旷神怡;冬日,果园脐橙飘香,采摘游客络绎不绝。

  城市空间“织绿”,营造休闲氛围。在城区,宁都着力打造“15分钟休闲圈”。龙溪湖生态公园、9个利用边角地建设的“口袋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随时可得的赏绿、休憩空间。夜市烟火气与清爽环境相得益彰,让休闲时光更加舒心惬意。该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游客和市民都能方便地找到放松身心的地方,既留驻脚步,也留住好感。”

  绿色生态的全时全域布局,使宁都打破了季节性旅游目的地的局限,成为游客四季皆愿前往、愿意停留的休闲胜地。

  唤醒古韵乡愁,以“活态化”留住情怀

  散落在宁都各地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乡愁。如何让这些“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光彩,转化为留客的“磁石”?宁都的做法是:规划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让古韵“聚起来”“活起来”。

  精心修缮,守护古村本色。宁都县乡村三级联动,实施“四个一”帮扶制度,聘请专家团队编制保护方案,坚持“原工艺、原材料、原做法”修缮。同时,完善水电消防、污水处理、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为旅游发展夯实基础。田埠乡东龙古村党支部书记李方华感慨:“十多年前,村里年轻人外流,古建筑失修。现在完全不同了!”

  文旅融合,激发古村活力。“不仅要引客来,还要留客在,更要让客人愿再来。”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宁都深入挖掘每个古村的独特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田埠乡东龙村开设汉服体验馆、茶篮灯非遗工坊,节假日非遗表演吸引眼球;东山坝镇小源村结合红色研学游,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游;大沽乡旸霁村推出生态蜂场、木梓采摘等项目,引来八方游客……这种“可看、可玩、可体验”的模式,让古村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充满生机的活态文化空间。今年上半年,东龙古村接待游客6000人次,约20%选择入住村中民宿,带动村民增收10万余元。

  情感共鸣,乡愁成为引力。来自福建的游客胡诗琪兴奋地说:“东龙古村古韵十足,拍汉服照很出片,以后我一定还会再来!”古村落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和文化体验,成功唤起了游客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乡愁成为一种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从沉浸体验红色印记,到全时品味绿水青山,再到深度感知古村乡愁,宁都正以“三色”融合之笔,描绘从做“流量”到扩“留量”、破解“一日游”难题的文旅发展新画卷。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1335.64万人次,留宿游客占比提升至21.68%,旅游综合收入逾76.7亿元,同比增长74.67%。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健康
报头
习近平同新加坡总统尚达曼互致贺电
习近平致电祝贺卢森堡大公纪尧姆即位
从做“流量”到扩“留量”
上半年我市畜牧业发展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如我在行”守护群众出行安全
赣州加快发展森林药材产业
图片新闻
瑞金企业全力以赴赶订单保交付
赣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