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惠婷 特约记者刘兆春 通讯员肖连生
“轻点轻点!这样才能保证桃子完好无损!” 近日,会昌县筠门岭镇上增畲族村的鹰嘴桃园里,阳光透过层叠的绿叶洒下斑驳的光影。37岁的王芳戴着宽檐草帽,小心翼翼地将鹰嘴桃放进竹篮。这是她前年种下的400棵桃树迎来的首次丰收,枝头挂满了饱满的果实,映得她眼里满是笑意。
王芳是地地道道的上增村妹子。她中专学了服装设计,后来在圩镇开了家干洗店,日子倒也安稳。前年年底回村过年,瞅见山坡上不少地荒着,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去了。她心里开始琢磨:“广东连平的鹰嘴桃,名声在外,卖得老贵!我们这山头,气候土性跟那边差不离,空着也是空着,不然我也试试种这个金果果?”想到就做!王芳没舍得丢下圩镇的干洗店,硬是挤着时间,把村里这片林地给包了下来,成了上增村头一个成片种植鹰嘴桃的人。
刚开始,村里人没少嘀咕:“芳妹子,你城里店开着好好的,瞎折腾啥?种果树那是力气活,还得靠老天爷赏饭吃,能行吗?”可王芳是个倔性子,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她白天看店,晚上和休息天就全泡在果园里,那股子裁缝的精细劲儿也用到桃树上了。开春埋肥、铺防草布,入夏给小青桃套上“防晒衣”,秋里剪枝,冬里给树干“穿白衣”防冻防虫……一样样,她都抠得细。天天追着农技员问,她的手机里存满了种桃秘籍,常常在果园里一待就是大半天,人都晒黑了几个色号,手上也磨出了老茧。
“瞧瞧,这树杈子不能挤太密,果子也不能留太多。该‘舍’的时候就得狠心摘掉些小的、歪的,留下的才能铆足了劲儿长,个个都得奔着三两以上的精品果往上走,那才值钱。”王芳指着枝头又大又匀称的桃子,跟介绍自家娃似的。如今,她的果园不光自己有了盼头,还成了村里姐妹们的钱袋子。同村5个妇女常年在这搭把手,摘桃、分拣,一天下来能挣个近百元,家里老人孩子也顾得上,日子宽裕了不少。
“家人们看过来喽!我们上增村自家种的鹰嘴桃,三两以上的大果,今天拍下,明儿就能发货!”王芳举着手机,熟门熟路地在桃树底下搞起了直播。她的朋友圈更是热闹,发的全是果园实拍、摘鹰嘴桃小视频,订单刷刷地来,光线上就卖出去500多斤。
“今年这400棵树,头茬能摘个万把斤。按四五块一斤的行情,刨去本钱,稳稳当当赚一笔!”王芳盘算着,等桃子摘完了,就在林子里养上百十只土鸡,鸡粪是好肥料,土鸡蛋又能多份收入。太阳西斜,金晃晃的光铺满了果园。装满桃子的三轮车“突突突”地往村口开。车斗里,印着“鹰嘴蜜桃”的纸箱子随着颠簸轻轻晃悠,像是哼着一支丰收的小曲儿。
这支小曲儿,可不光在上增村唱响。 鹰嘴桃这棵“摇钱树”,在筠门岭镇算是扎下了根,结满了“振兴果”。眼下的新账本上是这么写的:黄坌、黄陂、长岭、营坊、楠木、州场、下阳、竹村、上增……248户种了2000余亩,桃树苗子栽下去6.2万多棵。这产业一铺开,不光给80多号人找到了摘鹰嘴桃、管树的零活干,更让种鹰嘴桃的乡亲们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一年到头算下来,收入普遍能涨个一成半还多,成了这山窝窝里的致富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