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城新语

——章贡区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调查

  □记者陈洪明 特约记者刘寅超

  夕阳映照下的水东镇虔兴公园,鼓声铿锵,笑声阵阵。村民们围坐学习传统技艺的生动场景,诉说着基层文化生活的崭新变化。“村里生活大变样!”红星村干部陈明肸的感慨,印证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里正在谱写公共文化服务的“宋城新语”。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正经历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深刻转型。面对这一时代课题,被誉为“江南宋城”的章贡区,以改革为笔,以系统重构、需求导向、产业赋能着墨,绘制出一张文化惠民的新蓝图。

  改革中,章贡区创新“自我造血”机制,巧妙打通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经脉,形成“公益有温度、市场有活力”的良性循环。通过“艺动章贡”“虔民悦读”“村响”三大品牌项目,让优质文化资源不仅“下得去”,更能“留得住”“活得好”,真正激活基层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力量生于民间,长于社区。当艺术成为“下楼可达”的日常,当阅读融入“15分钟生活圈”,当乡音唤醒乡村记忆,文化便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滋养群众生活的温暖力量。章贡区的实践,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瓶颈贡献了充满活力的“基层方案”。

  系统重构

  从“资源分散”到“治理协同”

  无弦吉他的旋律在教室回荡,银发学员的山水画挂满展厅。章贡区东外街道的居民发现,艺术成了“下楼可达”的日常体验。这一转变,源于“艺动章贡”新校区(赣州开放大学)的启用,也折射出章贡区以系统重构破解文化供给瓶颈的治理智慧。 

  改革前的章贡区,虽坐拥丰富文化资源,却面临“碎片化”“悬浮化”等问题——部门各自为政,资源沉睡闲置,导致群众需求与优质供给之间横亘着无形的墙。 

  破题之道在于顶层设计。章贡区在全市率先将文化旅游纳入重点产业链,构建“党委统揽、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文化工作格局。

  机制创新是关键一环。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的协调机制,汇聚文广旅、财政、国企等多方力量,对“卡脖子”问题实行“一事一议”闭环管理。区、镇、村三级联动保障,“三个一点”多元投入,让改革从“单兵突击”迈向“集团作战”。 

  巧妙运用“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掌”,章贡区推动文化惠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村响”工程用乡音传播政策农技,“艺动章贡”为特定群体提供免费艺术教育。市场端激发活力。“艺动章贡”实行梯度收费,带动20余家机构成长。 

  存量资源盘活成效显著。“艺动章贡”整合实践所、开放大学等场地,建成25个群众艺术园,织就“15分钟艺术生活圈”;“虔民悦读”串联图书馆、书店,打造12个推广点,提供百万册藏书、五千座席;“村响”工程依托实践站开展普法、农技等十余类活动,联动十余部门,构建起全域覆盖的“15分钟文化圈”。 

  人才共享机制是点睛之笔。“艺动章贡”招募170名师资,半数来自新文艺群体,国家级会员下沉教学;“虔民悦读”组建60人推广队开展“四进”活动;“村响”联合“四个100”导师下乡传授非遗。创新模式如“行走的艺术课堂”举办百余场,覆盖40万人次;乡音播报“致富带头人”事迹,让政策宣讲既有泥土气息,又有情感温度。 

  在赣州华润万象城,“镜见·潮生”城市影像展将120幅老照片与60幅新时代影像引入商业空间,政府与央企携手,让消费场域变身文化课堂。这不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更探索了文商旅融合的新路径,为城市留下了值得珍藏的共同记忆。 

  从社区艺校的琴声,到商业综合体的影像;从乡间广播的乡音,到人才共享的课堂,章贡区的实践表明,文化体制改革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系统重构。治理体系优化,资源要素涌动,基层文化真正成了滋养群众生活的温暖力量。 

  需求导向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 

  无人机在教室上空盘旋,孩子们专注操作遥控器。“这样的课程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耐心!”在“虔民悦读”科技课上,家长李女士连连称赞。这门融合编程的课程一经推出便受热捧,成为章贡区以需求导向优化服务的生动注脚。 

  面对人口密集、需求多元的特点,如何让文化服务真正对接群众期待?章贡区的答案是: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特色品牌精准发力,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的转变。 

  针对城区成年群体的艺术教育需求,“艺动章贡”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五年开设53门课程,服务群众超40万人次,让艺术融入市民生活。下月即将举办的成果展演,更将为学艺市民提供专业化展示舞台。 

  针对亲子阅读与全民阅读需求,“虔民悦读”构建起“十分钟阅读圈”,累计开展系列活动140场次。从朗诵大赛到亲子阅读马拉松,从“虔小游”志愿讲解员培训到少年店长体验,每一个特色活动都精准回应着特定群体的精神渴求。 

  而在广袤乡村,“一村一歌”创作让56个村庄有了自己的声音,村民在写村歌、唱村歌中凝聚共识;新实施的“村响”工程让村头大喇叭重新响起,上线13个特色栏目、26堂音频短课,同步开设广场舞、太极拳等线下课程,用乡音土话守护农村文化阵地。 

  精准供给背后是机制变革。该区创新构建“群众点单、社会承办、政府补贴”模式,引入专业机构参与服务供给。财政资金精准补贴,既保障普惠性,又确保可持续性。 

  资源整合方式焕然一新。以“一场多用、资源共享”的理念全面盘活文化馆、实践所(站)、社会机构及图书馆、民营书店等阵地资源,实现设施共享、服务联动。从高校、艺术机构、社会团体中遴选170余人组建“名师库”,激活中心城区艺术师资。 

  “石头老师”李岩杰六年组织超千场故事会,服务2000余组家庭,成为文化惠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当第五大道推广点面临经营困难时,“虔民悦读”项目组主动搭建合作桥梁。这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确保了文化服务的持续供给。 

  文化服务的社会治理功能日益凸显。“村响”工程的“广播议事”机制推动解决民生实事89件,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行动引导近万学员投身服务,带动40万群众参与。 

  在沙河镇五龙村,广场舞成为每晚固定节目。夕阳余晖中,村民们在文化活动中增进情感,越来越多的群众将爱好从牌桌转向书桌,带来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章贡区的实践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不是简单“送文化”,而是基于深度需求洞察的精准供给。当每个市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文化便成为凝聚共识的强大力量。 

  产业赋能

  从“文化育人”到“文化兴业” 

  三鸟短剧制作超级工厂内,剪辑师们精心雕琢视频素材。“月产短剧10部以上,年底团队将扩至500人。”创始人丁弈信心满满。这家企业的快速发展,折射出章贡区以产业思维激活文化动能的成功实践。 

  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章贡区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实现从“文化育人”到“文化兴业”的转变。 

  培育市场主体成效显著。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该区已培育规上文化企业45家,形成涵盖文创、影视等多元产业格局。特别是成功引进上海三鸟文化科技打造微短剧产业生态基地,创建全省首个数字游民公社,吸引数字创意人才集聚。 

  “艺动章贡”探索出“公益引流—需求升级—市场反哺”的良性循环模式。运营子公司市场化整合成规上企业,带动20余家机构共同发展。这种“低价不低质”的实践,让公益项目成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产业融合绽放异彩。“文化+旅游”让微短剧成为文旅新窗口。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底蕴深厚的非遗技艺融入剧情。同时,通过打造专属拍摄取景地,开发“微短剧+文旅”线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文化+科技”助力数字化治理。“虔民悦读”科技板块推出无人机与机器人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为青少年打开科技大门;“艺动章贡”自研系统实现“指尖选课”与“数据决策”。 

  “文化+农业”赋予“村响”工程生产功能。省级非遗“赣南小炒鱼”厨艺培训、联合人社局开展的家政护理等技能培训,赋予文化服务生产性功能,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提升农民就业增收能力。 

  价值转化成果丰硕。文化品牌刺激30万人次参与消费,艺术培训行业营收同比增长47.5%。“艺动章贡”经验成功输出多个区域,实现从“一区独秀”到“多点开花”。实践案例入选中央党校教材,获央媒广泛关注,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在水东镇虔兴公园,村民们通过“村响”活动找到文化归属感。“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热闹有趣。”红星村干部陈明肸说。文化活动不仅丰富精神生活,更成为凝聚社区、赋能发展的重要纽带。 

  当文化注入产业思维,就能爆发出惊人能量。章贡区以改革勇气贯通事业产业经脉,以精准治理实现供需匹配,让文化成了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这条“公益有温度、市场有活力”的发展路径,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难题展现了生动的“实践范例”。 

  记者手记

  走进章贡区的社区乡村,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水东镇虔兴公园里,村民们学习打鼓时专注的神情;“艺动章贡”教室中,银发学员挥毫泼墨的自信姿态;“虔民悦读”科技课上,孩子们操作无人机时兴奋的眼神……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让记者真切感受到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的蓬勃生机。 

  在红星村,村干部陈明肸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村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热闹有趣。”这句话道出了基层群众最朴实的心声。文化惠民不仅要“送下去”,更要“活起来”。章贡区的实践表明,只有当文化服务真正契合群众需求,才能激发参与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特别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石头老师”李岩杰。六年来,他坚持推广阅读,已经服务了2000余组家庭。这样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正是文化血脉在基层流淌的重要载体。他们用热爱和坚守,让文化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体会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接地气”。章贡区之所以能打通“最后一米”,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单”,从“单向输送”走向“双向互动”。 

  这次调查让记者明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生活、扎根人民。当文化成为寻常百姓“下楼可达”的日常,当艺术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力量就会在基层生生不息。章贡区的探索,不仅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更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动图景。

  专家观点

  以“三个统一”创新基层文化治理

  □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孙剑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章贡区的改革实践,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其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三个统一”上。 

  一元主导与多元参与的统一,创新文化治理新格局。章贡区构建起“党委统揽、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文化工作格局,通过建立“宣传部牵头—文旅运营—部门协同—镇街发动”四级工作链条,既确保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又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特别是艺术师资、阅读推广人的参与,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机制,破解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困境。 

  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的统一,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章贡区创新“自我造血”机制,一方面守住普惠公平底线,提供基础性公益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引入梯度收费、产业延伸等市场机制,激活发展动能。这种“公益+市场”双轮驱动模式,有效破解了“免费即低质”“投入难持续”等难题,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资源下沉与效能提升的统一,构建精准服务新模式。章贡区不仅推动场馆、设施、师资等“硬资源”下沉,更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服务效能。线上平台实现“指尖选课”与“数据决策”,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确保服务质量,推动文化服务从“送下去”向“种下去”“活起来”转变,大大提升了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 

  章贡区的实践表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着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其探索的“三个统一”路径,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文化治理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就能让文化力量在基层生根发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本版图片由章贡区委宣传部提供)

  “艺动章贡”户外课堂。

  “虔民悦读”活动现场。

  “村响”工程让村头大喇叭重新响起,用乡音土话守护农村文化阵地。

  如诗如画的章贡城区。

  扫码查看

  更多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章贡区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调查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观察
   第04版:民生
宋城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