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中 通讯员吴庆寿
9月8日,清晨的赣州兴国路樱花公园,智能赛车的飞转与棋盘落子的脆响交织成曲。孩童在圆角设计的跷跷板上欢笑,七旬老人吴德生与棋友酣战方寸之间……
“过个马路就能运动,这日子有滋味!”吴德生的笑语,映照着赣州建设口袋体育公园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些公园被市民爱称为“口袋乐园”。
精准选址腾空间
今年以来,赣州市以建设“15分钟健身圈”为目标,大力推进口袋体育公园建设,致力于把运动空间嵌入市民的生活半径。据市城管局统计,全市计划于2025年至2026年两年内实施167个口袋体育公园项目,涵盖新建、改建和更新多种类型。
截至今年8月,全市开工口袋体育公园项目50个,另有36个新改建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81个更新点位正在采购健身设施。预计2025年底全市可以完成130个项目,增加运动场地5万余平方米。
“见缝插针”是这批口袋体育公园建设的最大特色。从杨梅渡桥下的篮球场,到武龙大桥南岸的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从赣州蓉江新区玉兰路带状公园中的智能步道,到赣县城西社区边角地的五人制足球场……一批曾经被忽视的城市闲置空地,正逆袭为充满活力的运动天地。
民生设计显温度
这些项目不仅补齐了老城区、高密度居住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短板,还以“便民利民、安全绿色、经济实用”为原则,注重细节设计:老年人活动区做防滑处理,儿童器械采用圆角设计,桥下空间进行声学降噪,预留应急救护通道……细微之处的用心,体现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度。
武龙大桥下,2个月前还是使用效率低的硬质空间,如今成了篮球少年的主场;赣州蓉江新区玉兰路的全省首条带状公园智能步道,在公园里蜿蜒生长;赣县城西公园社区边角地,设置5人制足球场,休闲篮球场、羽毛球场,成为了居民家门口的“运动客厅”。这些蜕变,让城市闲置空地焕发新生。
多方聚力解难题
市城管局联合市体育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动发力,通过“省级奖补+市级配套+社会参与”模式争取省级补助资金,推荐章贡区、南康区、赣州蓉江新区、寻乌县等地8个优质项目申报省级奖补560万元,启动市级资金补助申报,全市各地申报了22个项目,市财政局将配备项目建设奖补金615万元,全力推动全市各地对标建设,让这些嵌在街巷的运动设施,既承载晨昏欢乐,更丈量城市文明温度。
随着口袋体育公园项目的陆续建成,赣州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于耸立的地标,还环绕在每一个推窗可见、步行即达的口袋体育公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