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戈墨锋抗敌寇

——记“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

  1937年7月7日,山河破碎,战火硝烟骤起;半壁沦丧,四万万人奋起!除了无数爱国将士在战场上的拼杀,文学界、艺术界乃至民间百姓也以笔为枪、以血为墨,救亡的洪流已席卷神州。在这之中,有一名教授喋血课堂外,壮烈殉国,被誉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他,就是姚名达,当日寇举起刺刀,他挺身为盾、血沃赣鄱,以生命完成了人生最磅礴的文稿。

  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1905年3月17日出生于兴国县南门外竹坝村。年少时,姚名达家中颇为清贫,仅有薄田数亩,经史子集类的古书倒是有几千册。6岁时,姚名达的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读书。他天性聪颖,不久便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爱好钻研地理书籍,常自绘中外地图,研究山川地势。

  1923年6月,姚名达自江西省立赣县中学(今赣州市第一中学前身)毕业,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读,转向学习行医,然而他内心割舍不下的仍是史学。不久,姚名达听闻上海南洋公学开设国学专修科,并可享受公费待遇,欣然前往就读,肄业。1925年,清华大学开设研究院,姚名达北上进京应考,被录取为该院第一届新生,师从梁启超,从此走上了治学之路。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29日,姚名达供职的、在世界出版业久负盛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遭日本军机滥炸。次日,姚名达位于上海宝山路祥瑞里13号的寓所也毁于日军炮火,他保存的大量书稿及参考资料也随之全部被毁。

  日军的暴行引起了姚名达的极度愤慨,他写文章怒吼道:“他们毁灭我们的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地发扬我们的文化,给他们瞧瞧,使他们知道,我们是打不倒灭不掉的呢!”(《目录学·自序》)此后数年,姚名达写了大量文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分析抗战形势,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5年6月,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姚名达与上海150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文化运动的意见》,反对埋头读书,主张唤起群众,“完成民族解放的功业”。12月,他又与数百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号召文化界“应立即奋起,站在民众的前面领导救国运动”。

  在1936年《女子月刊》的元旦特刊上,姚名达一连发表《国难的由来和现状》《日本侵略华北的必然性》等5篇文章。这些文章,有的盛赞“一二·九”运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爱国牺牲精神,称这种精神“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闻风丧胆”,“使敌人知道我们民众的力量是不可蔑视的,中华民族不是容易欺侮的”,号召“有热血的国民团结起来,反对日本侵略”;有的则从经济视角深入剖析了日本侵略华北的动因。

  姚名达指出,日本占领东北后转向华北,是因为华北的资源(如棉花、煤炭、小麦等)对日本具有战略意义。例如,1934年华北棉花产量占全国43%,羊毛出口占91%,煤矿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而东北的资源无法满足日本需求。此外,日本通过铁路网络控制华北资源,所谓“防共”和“自治”只是掩盖经济掠夺的借口。文章中,姚名达以史学家的严谨,辅以他自绘的物产分布图和详实数据,非常直观地揭露了日本侵略我国,掠夺我国资源的经济与战略本质。

  1937年7月15日,姚名达在《女子月刊》(第5卷第7期)发表了《抗日战争序幕的开展和我国应有的战略》一文(因《女子月刊》被迫停刊,原文打算写五节,只发表了前两节)。他敏锐地觉察到:“卢沟桥事件关系最大”,“中日必战!”

  文章全面分析了卢沟桥事变一周以来的抗战形势,他说:“历史上的战争都由于争利,日本所以再三再四侵略我国,亦无非因为夺取资源与市场……从资源的夺取战略看来,日本势必侵略出产煤、棉、盐、麦最丰富的华北各省。”姚名达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是“永无满足”的,“除非中国给他以重大的打击,否则不吞并全国不止”。他大声呼喊道:“我们要生存,不可不抗战。唯有抗战才能换取生存。”“亲爱的同胞,是抗战的时候了!起来!”

  1937年7月19日,姚名达和继配夫人巴怡南在杭州订婚。8月5日上海《大公报》刊出了标题为《增加抗战实力,以金银献给政府,盼全国妇女将饰物捐出》的头条新闻。新闻中说:“……本报昨接××君及××女士以其订婚戒指寄来,嘱转交政府,并附有一函,兹将原函披录如下:……我们要求政府立即下全国总动员令,拼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我们每一个国民必须尽国民的责任。我俩现在谨以至诚,把我俩前几天订婚交换的戒指捐献……为备抗敌之用……我们希望每一国民都能自动捐献其所有于国家(无论货币、金银、古董乃至一切财产,整个生命)!”这封要求“不必宣布我们的姓名”的信,正是姚名达和巴怡南所写,为了抗战,他们把具有纪念意义的珍贵的订婚戒指毫不犹豫地献出,并且倡议“捐献其所有”直至“整个生命”给国家,这种精神更激发了爱国民众的抗战决心。

  1939年5月,姚名达发表《从史理学与地理学原理推测今后之抗战形势》一文,从史理学与地理学的角度,对日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姚名达认为,“综合比较,无论敌欲采取何种战略,皆有极多困难”“即从地理学原理推断敌军无进攻之能力,再从史理学原理推断敌军之必败”。之后的抗战形势证实,他的预测与推断,是完全正确的。

  同年6月,姚名达又发表了《日本南侵的政略与战略》(1939年《闽侨月刊》第4期)一文。此文分析了日本侵略政策的双重政策,即大陆政策(西进)与海洋政策(南进)。姚名达认为,日本表面侧重大陆政策,实则两者互为补充。他警告欧美国家不要低估日本南侵的野心,指出南洋资源(如气候适宜移民、可作倾销市场)对日本同样关键,并呼吁南洋侨胞和欧美国家警惕日本的扩张计划。

  1940年,姚名达在《江西的潜力》一文中,号召国民“振作民族精神,应是当今的第一要义”,“使人人都激发民族正气,献身疆场,以死卫国”。

  1940年10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创办,校长胡先骕聘请姚名达为研究部研究教授,继为文史系教授。

  1942年5月,日寇攻陷金衢,长驱侵赣。姚名达看到当地人心惶恐,奔走遁逃的情形,他慷慨陈词:“数载以来,赖无数将士浴血抵抗,已深陷敌人于泥沼矣,最后胜利,则需知识界实行参战,有愿以兵役为己任者,吾其为嚆矢乎!”

  6月11日上午,国立中正大学食堂墙壁上出现了一张大红布告,号召大家:“到前线去!到战壕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发出这个号召的人正是姚名达。在这敌寇压境的危急时刻,姚名达毅然“投笔请缨”,联合数十名爱国师生,于6月13日发起组织“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姚名达被推选为团长,还编印了《战地服务团特刊》,发表发刊词和《战地服务团成立宣言》。

  在战地服务团成立的当天深夜,作为团长的姚名达,以“显微”署名,挥笔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篇抗战檄文——《怎样打击东战场的倭寇》(未写完),后发表于1942年6月25日的江西《民国日报·专论》。姚名达以报刊专论的形式,吹响了奔赴前线抗战杀敌的号角。

  文中,姚名达慷慨激昂地说:“我民众当此最后关头,尤需及时奋发,保卫家乡。我敢断言,我们如果各方面都能以打退倭寇为工作目的,不以对敌逃避为唯一办法,照着上列各点加紧实干,岂但东战场的胜利可以确保,就是把倭寇赶出江西去,亦只是时间问题。”

  在他的热血感召下,国立中正大学师生踊跃报名,当天就确定了三十余人的队伍。随后,这群“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的书生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程。姚名达率领全团师生开赴江西抗战最激烈的新淦(今新干)、清江(今樟树)一带,他们下到营、连,给战士送药,为伤兵服务,既做护理,又做宣传工作,使前方将士深受鼓舞。他们卓有成效的战地服务工作,深深感动了抗日军民,称赞他们是书生救国的模范。

  1942年7月7日,姚名达率领十几名团员,准备从新淦县溧江乡石口村渡过赣江。到石口时,天色已晚,他们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不料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姚名达大声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日本兵打斗起来。他从日本兵手中夺到了枪,正准备上楼占据有利地势,一个日本兵开枪了,姚名达中枪倒地,另一个日本兵又用刺刀刺进他的胸膛。在血泊中姚名达仍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

  姚名达就这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终年37岁。姚名达的壮烈牺牲为人们所震悼,仅《新华日报》就分别于1942年7月9日第二版,7月29日第三版,10月22日第二版,1943年3月26日先后4次报道了这一消息。姚名达的灵柩于1942年7月28日运抵泰和,沿途皆有公祭,国立中正大学师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8月5日公葬于泰和县杏岭,墓碑上刻有“正气长存”四个大字。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2014年,姚名达被民政部公布为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姚名达,是现代史学与目录学领域的卓然大家,是文化战线上以笔为戈的忠贞志士,更是亲赴沙场、喋血抗敌的千秋烈士。赣水长流,其魂不灭。他以文人之肩担起战士之责,最终以师者之躯化作民族不屈的丰碑。

  (本文综合整理了《共和国不会忘记——复旦大学烈士传》及《赣州一中(前身)师生的抗战文章述略》等文内容)

  姚名达。(资料图片)

  姚名达在宁都翠微峰。(资料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壮与荣光
~~~——记“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第05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第06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第07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第08版: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血染东南半壁红
笔戈墨锋抗敌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