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芳
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作品百花争艳,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文化润沃土,汇聚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宁都县沿着文化强县的战略方向,讲好宁都故事,厚植文化沃土,打造文化符号,深入推进“文化塑城”工作,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明新高度。
以文塑城,持续擦亮教育名片
走进宁都中学,古色古香的樟树见证了时代变迁,错落有致的教学楼充满文化气息,书香四溢的气息洋溢着校园的每个角落。宁都中学新校区占地面积约700亩,紧邻翠微峰风景区,是目前省内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重点中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宁都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行走在翠微大地,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经成为宁都百姓的普遍共识。
宁都县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乡诗国”“苏区摇篮”等美誉,是“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江西十大文化古县”,这座小城所孕育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在不断发展且延续至今。
近年来,宁都县通过强化挖掘保护力度、强化修缮保护力度、强化研究阐释力度等有力举措,着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留”下来、“传”下去、“兴”起来。
目前,宁都已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档案目录。截至今年6月,宁都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个;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2个,有非遗传承人126人。
此外,该县成立了宁都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宁都易堂九子研究会等学术研究会,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研讨交流,对发扬和宣传宁都县红色文化、易堂九子等文化,赋予新时代内涵,有力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以文惠民,增强文化服务供给
“家门口的书屋环境雅致,书目种类繁多,还免费对外开放,集图书阅读、学习交流、文化体验于一体,是我们县的又一文化新地标!”宁都县市民公园城市书吧内,喜欢读书的邓先生洋溢着自豪之情。
让群众享受文化大餐,公共文化空间既是资源也是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该县在“筑阵地”上下功夫,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强以文惠民的主阵地。
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近年来,宁都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建设了宁都起义暨红五军团历史陈列馆、宁都州城文化街区等文化设施项目。此外,宁都县文化博览及非遗传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也已开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厚植“文乡诗国”底蕴。
广覆盖扩大公共文化空间。该县坚持城乡均衡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上下联通、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总分馆体系,形成统筹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目前,全县已完成14个乡镇文化馆分馆、25个乡镇(社区)图书馆分馆、34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宁都县积极推进“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遴选了市民公园等7处建设城市书房(书吧)。截至目前,建成城市书房、景区“风景读好”书吧各1处,建成文化驿站7处。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上半年累计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50余场,举办线下图片展览4期,推出线上展览6期,累计受益读者12万余人。
以文兴业,激活文化产业新动能
近日,宁都县2024年“体彩杯”全国大学生男子篮球邀请赛在该县体育中心体育馆拉开帷幕,现场人潮涌动,座无虚席。据悉,此次大赛是该县连续第二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顶级篮球赛事。
红诗赛、龙舟赛、篮球赛……近年来,宁都县连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赛事,创造宁都文化精品,实施“文乡宁都”振兴工程。
“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契机,着力打造宁都文化文艺精品品牌,进一步唱响‘宁都是个好地方,文乡诗国好风光’宣传品牌。”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武言语中满是对宁都文化的自豪。
放眼宁都大地,诗词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一系列地域文化名片,展现着城市的独特风貌和文化魅力。悠久深厚的历史遗存,意韵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赐予的资源富矿。文化“软实力”如何成为经济“硬支撑”?兴业阔步走上一条“以文兴业”的新路子。
蝶变,不断发生。
长胜镇中江村万亩油菜花点缀大地,迎来了丰富的各类主题活动:“单身青年交友联谊会”“蔬菜时装秀”“旗袍、汉服T台走秀”“花海对诗”“宁都采茶戏展演”“宁都美食、乡村农特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东山坝小源村,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这里,让白莲、土鸡蛋等农产品成为了香饽饽;在小布镇大土楼村,乡村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发展……文化精品生产,带来真金白银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