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温居林/文 记者邹忠辉 欧艳芬 特约记者胡江涛 通讯员李凡钦 朱海鹏/图
春和景明,万物生长,赣南红土地上处处涌动新气象:南岭脚下的“三南”地区,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加足马力生产;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产业向新奋进,力求提质增效;大余、上犹、崇义等地厚植发展底色,经济社会呈现新风貌。
日前,赣州获全省市县综合考核一类设区市第一名。2023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GDP达4606.2亿元、增长5.3%,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位保持在第62位——
创新改革动能澎湃激扬。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基本完成,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筹建,生物医药和有色金属省实验室有序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工业倍增升级势头强劲。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吉利耀能、富联精密、天能新能源等重大项目投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18家,总数达2898家、保持全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营收总量分别跃居全省第二、第三位,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近12个百分点。
美丽赣州建设成果显著。中心城区PM2.5年均浓度、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为全省最优,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治理水土流失48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废弃矿山1311公顷。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获评“优良”等次、总分列全国第10。
“干就赣好”品牌越擦越亮。全省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扎实开展,新组建2个国家级开发区行政审批局,新调整下放105项市级事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比率达82%,深圳127个高频事项在赣州自助可办。产业链链长制、政企圆桌会议等帮扶机制有效实施,为企业减负237亿元、增长近20%。
民生福祉持续大幅提升。925个重点村庄规划编制完成,300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美丽乡镇、美丽村庄建设如火如荼。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超额完成,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率达51.7%、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学位6.85万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6883张。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1.49万套,改造城市棚户区3.69万户。赣州获批建设全省唯一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发展路上疾步行。赣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质量,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疾速前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火热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