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渺新
把大地当作一本书来读,徐霞客若不是第一人,也必是历史上做到极致的一位。当他人为追求功名手捧经书、埋头苦读时,徐霞客则暗暗立下雄心壮志,要游遍天下。他历尽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情阅读着大地这本宽广、厚重、博大的书。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话打动无数人的心,诗与远方也成了人们心中无比美好的东西,令人心驰神往。如今,凭借发达、便捷的交通工具,要实现去远方一点也不难,人们缺少的可能只是时间或金钱。可四百余年前,当徐霞客背起简单行囊出门旅行时,缺少的不仅是时间与金钱,甚至连极其简单、原始的交通工具也没有。那时,徐霞客旅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是双脚,选择最多的出行方式是徒步。
如今人们外出旅行,无论交通工具、出行方式还是旅途上的食宿等,优越程度都远远超越徐霞客所处的时代。但这种超越,只是物质层面的超越,在精神层面,很难说能与徐霞客相提并论。如今人们出门旅行大多是当作一种放松、愉悦身心的方式,而徐霞客则把它视为一种崇高的理想、伟大的追求、不朽的事业。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明代南直隶江阴人,一介布衣,无官无爵,一生与任何光环无关。但徐霞客去世后,后人却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被称为“游圣”和“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其游记开篇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而且,徐霞客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国际上也有不同凡响的声誉。
徐霞客来过江西旅行是肯定的,有确凿史料可查,最确凿的史料就是《徐霞客游记》。从目前的资料看,徐霞客来江西游览有4次之多,涉足10个府。除徐霞客老家江苏外,江西是他游览次数最多的省份。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第一次来江西旅行,那年他29岁,游览了赣东。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徐霞客第二次来江西,游览了南昌、九江等地,登了庐山,写有《游庐山日记》。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霞客第三次来江西,游览了南安、赣州两府,去了通天岩。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第四次来江西,历时两个半月,横贯江西中部,写有《江右游日记》。
据徐学研究专家朱惠荣研究,崇祯元年,徐霞客离开江阴老家,从水路到浙江,登丹枫岭入闽,抵南靖看望那里的族叔徐日升,后继续南行入粤,去罗浮山找郑鄤,复登舟北上韶州府,再经陆路翻越梅关,进入赣南。
遗憾的是,徐霞客赣南之行没留下游记。当然,也并非未留下只言片语。在《江右游日记之九》,徐霞客透露了赣南之行,他在记游宜黄仙岩的游记里写道:“岩高峙若列锦层,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为门,穿石而入,则众山内閟,若另一世界。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面壁立,而北面穹覆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虔之通天岩,亦景之最奇者也。”
早在隋唐,赣州名叫虔州,宋时改称赣州,现今仍简称虔。明清人喜沿用古称,徐霞客也不例外,故称赣州为虔。徐霞客若未曾亲临赣州通天岩,他看到宜黄仙岩肯定不会想起通天岩并将两地进行类比。
徐霞客作为一位怀有雄心壮志的伟大旅行家,虽历尽艰险而痴心不改,不可否认的确有一股浪漫主义精神。同时,徐霞客又是一位始终践行科学精神的伟大地理学家,其旅行不只是为了寻幽览胜、探险猎奇,更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与规律,记录下真实地理风貌。
徐霞客正因具备浪漫精神、杰出才华与缜密思维,才写出如此卷帙浩繁的游记。他写景状物悉从真实中来,绝不臆想虚构,没去过的地方绝不会出现在其游记中。徐霞客留下的游记既是优美的文学结晶,又是珍贵的地理文献,故被后世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赣州自古为我国南方重镇,地理位置优越,商贸交通繁华,建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到过赣州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
徐霞客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旅行家,对赣州想来早有耳闻。他既然数次来江西旅行,又岂能忽略山川秀丽、人文厚重、历史悠久的赣州?而位于赣州城郊的通天岩向为游览胜地,风景优美,地貌独特,古迹众多,因精美绝伦的摩崖石刻闻名遐迩,且离城不过二十里,近在咫尺。徐霞客由粤入赣,无论经水路还是陆路,都绕不过赣州城。他既然万里迢迢到了赣州,又岂能忽略通天岩这朵丹霞地貌的奇葩、这块历史文化的瑰宝?
徐霞客去了通天岩,并被优美的风景、独特的地貌、精美的雕刻、厚重的文化陶醉,虽未留下游记,但所见所思所感在脑海留下深刻印象,一想起便历历在目。于是,时隔八年之久,当他游览宜黄仙岩时,眼前奇特的丹霞地貌让他想起另一处丹霞胜景——赣州通天岩。
再次品读徐霞客的文字,区区七十字,字字珠玑,描绘逼真,凝练生动。虽然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宜黄仙岩,但熟悉赣州通天岩的人读来却甚觉亲切,仿佛每个字都可用来形象贴切地描述通天岩。徐霞客对宜黄仙岩的赞美,也是对赣州通天岩的间接赞美。
虽片言只语亦弥足珍贵,它们把赣州与一位伟大的旅行家联系在一起。人世苍茫,流光易逝,多少文人墨客曾光临赣州这片温润多情的土地。侧耳倾听,徐霞客的竹杖芒鞋声穿越四百余年光阴,依然萦绕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