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嘉庆年间的举城修城

  □赖婷

  清嘉庆年间的赣州城,有两次修城记录,一次是县志记载里的“嘉庆甲戌年”,另一次是铭文城砖研究者会心所藏的“大清嘉庆元年”铭文城砖。查阅史料,发现这修城的背后是赣州城遭遇了大水灾,而面对天灾,我们看见了一群热爱、守护这座城的主官、绅士和民众。 

  嘉庆元年

  应变之才——雷轮

  雷轮,字绍堂,又字任远、美哉,四川井研人,祖籍湖北麻城,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读雷畅侄孙。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登己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给事中之差至台湾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他与同期赴任的满人塞岱为最后一任巡台御史。乾隆六十年(1795年),朝廷以其有“应变之才,殊堪重用”,升为江西吉南赣宁道。 

  当时的赣州城、宁都常有水患侵袭,雷轮到任后,组织军民兴修水利,开凿赣江十八滩,又在梅岭大道上铺上石子,以便行旅往来。这段时间雷轮也修建了赣州城墙,遂有“大清嘉庆元年”的铭文城砖。嘉庆五年(1800年),雷轮以政绩卓著升江西督粮道,主管全省漕运事务。 

  据《清实录》记载,适逢乾隆丁未年(1787年)乡、会两试。雷轮身为科举出身之士,深谙公平考试对于科举参与者的重要性,他担心会有官员徇私舞弊,便上奏:“乡、会两试,磨勘试卷,由礼部司员按名次将试卷分给磨勘官,恐不无指名索取某卷嘱托瞻徇等弊。”并且,雷轮还要求增派满族和汉族御史各一名轮流稽查,如果发现有上述弊端,就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查验弹劾。皇帝认为其此事周到,下旨“著照所请行”。由此可见,雷轮是一个责任感极强、忠诚尽责,公平正义之人。 

  嘉庆五年,雷轮离任,也就是这一年的7月16日,赣州城遭遇洪水侵袭,大水漫过了县冈坡(今章贡路),但未找到这一年的修城记录和铭文城砖,唯有清同治版《赣县志》记载了赣县知县龙澍上城墙,亲自督查组织渔船救人的事件。“上城垣督渔舟救人,全活甚众。见淹毙者辄堕泪,给棺瘗之。”

  雷轮在赣州城的种种作为,深得百姓感佩和爱戴,离任之际,百姓夹道送别,填满街巷,“邑人饯送者填衢塞巷”。 

  嘉庆十九年

  政绩有声——查清阿

  查清阿,全名富察·查清阿,镶黄旗满洲人,是道光帝恬嫔富察氏的父亲,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吉南赣宁兵备道,除了组织修建城墙、八境台等,对于赣州城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据清同治版《赣县志》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县科失火,旧册无考,吏缘为奸,佃人瞒漏,其未浸没者十无二三。”在这一年,赣州城的县科失火,导致档案书籍损毁,同时吏治腐败与佃户隐瞒田产,使得田租收入锐减。直至嘉庆十八年(1813年),查清阿密访清查,并设定固定货币租率,同时整合雩都(今于都)。此外,他还捐资增置田租一百六十五石五斗,并订立详细规条,确保制度长久执行。 

  另外,查清阿考虑到当前的正课生员名额较少,为扩大赣州城科举人才储备,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他不仅增加了生员名额,还扩建了学舍和基础设施。比如,将池桥板更换为石质,并增设栏杆和小石墙。此外,还重修了私淑堂、静观堂、夜话亭,并在亭后新建了船房,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书院的教学环境。 

  嘉庆十九年(1814年),这一年5月17日赣州城又一次遭遇洪水,清同治版《赣县志》载:“嘉庆十九年甲戌大水,城塌四十余丈,知县刘臻理(原名刘笃胜,嘉庆十七年任赣县知县,嘉庆二十一年回任)议修,绅士平正傅、袁猷据、刘开云、吴家茂、罗德撰、谢鸿举、罗允涛、严镇邦、张敬思、张肇云等公请士民捐修,巡道查清阿捐修八境台。县丞陈大森、监生徐祖礽捐修南门城楼三座,进士刘天骥裔刘厚裕捐修西门城楼二座,城内八典捐修涌金、建春、东门城楼四座,职员谢茂滋、监生许以凝捐修城身,各用费二三千金不等。其余捐输户名不能悉记。工兴于甲戌(1814年)仲冬,至丁丑(1817年)孟冬藏事。上宪嘉其仗义急公,各旌以额。”

  四十余丈相当于现在130多米。面对这场洪灾,除了巡道、知县、县丞等官员极力修缮城墙,还有本地的绅士、进士、当铺行会、普通民众等积极捐修参与,这是赣州城墙修城史上记录最详实的一次,体现出各个阶层的人都热爱着这座城市,守护着这片土地。 

  清嘉庆年间的赣州城,其修城大事记背后站立着无数的守城人,人无分族群,官无分大小,民无分贫贱,在面对洪灾和修城这样的大事,每一个人都勇于担当、责无旁贷,如此,他们在经历灾难时涌现出的奋进与团结,成为一堵守护赣州城的无形之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陈桂南笔下的《宋城丰韵》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
   第04版:八境台
宋韵悠然风华绽
嘉庆年间的举城修城
徐霞客赣南游踪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