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达
在当代水墨艺术创新的激流中,画家陈桂南匠心独运的《宋城丰韵》犹如一抹穿越时空的丹青,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精心雕琢出赣州古城的审美新颜,为它赋予了现代美学的崭新生命力。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城市山水画,更是一部在宣纸上流淌的诗篇,正如陈桂南所言“烟光流彩千里外,春令飞花大江东”。画作展现了传统水墨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视觉叙事的时空交响
《宋城丰韵》的张力源于其精心构建的多维度时空景观。画作以“三江汇流”作为地理坐标,巧妙运用现代视角下的“三远法”,将赣州悠久历史浓缩于有限的画作之中:画面前景展示了古城民居,用细腻而浓郁的线条刻画青砖黛瓦和精致的斗拱结构;中景则呈现出现代建筑群和宏伟的吊索铁路桥,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轮廓;远景的群山则采用淡墨皴擦手法。这种时空交错的构图,引领观者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穿越。
画作对城市纹理的描绘尤为细腻入微。宋城墙的石阶通过“斧劈皴”技法以及精细的勾勒,展现了其岁月痕迹和沧桑感;八境台的飞檐斗拱则巧妙传达出古典的神韵;至于水西新区的现代建筑,则采用留白与晕染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鲜明的现代气息。
当代转译的笔墨语言
《宋城丰韵》在水墨艺术上的创新令人赞叹。陈桂南勇于打破传统框架,巧妙地将“骨法用笔”的传统技法与当代艺术构成理念相融合。在描绘古榕树时,不仅保留了“蟹爪枝”的经典笔法,还通过墨色的层层叠加,创造出充满张力的视觉冲击。对于江水的处理,陈桂南结合了“网巾水”的传统模式与抽象表现主义技巧,使得江水既具有古典的节奏美,又不失现代的动感。
在色彩的运用上,作品打破了“水墨至上”的传统限制。朱砂点缀的朝阳照耀着古今建筑,石青晕染的江水,以及墨线勾勒的建筑轮廓,这些传统颜色的巧妙搭配,不仅延续了青绿山水的文化脉络,也为画面增添了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尤其是光影的处理,陈桂南通过“积墨法”与“破墨法”的交替使用,成功实现了传统水墨难以呈现的光影流动和色彩斑斓的效果。
诗意升华的城市映像
《宋城丰韵》画面中三江汇流的壮观场景,不仅是对地理特征的直观呈现,也象征着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共生。八境台的壮丽与老街巷的市井气息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描绘了赣州这座城市既高端大气又不失亲民接地气的双重特质。
作品对江南宋城概念的解读颇为深入。陈桂南并未仅仅复制宋代建筑的外形,而是运用笔墨的浓淡转换,使得宋韵成为一种流动的文化氛围。那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马头墙,似乎在风中摇曳的檐角悬铃,以及朦胧的窗棂图案,共同织就了一个既实在又充满诗意的宋城形象,这无疑是对宋韵生动且当代的诠释。
水墨艺术的范式创新
《宋城丰韵》的创作,在展示传统水墨并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艺术表达。作品中的创新看似挑战传统,实则深深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其构图虽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但本质上仍然是“三远法”的创新发展;色彩虽鲜明丰富,却依然在“随类赋彩”的传统原则下进行精准控制;虽然以现代城市为题材,但意境的营造依旧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典创作精神。
这幅作品的至珍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纯粹的中国艺术语言,娓娓道来现代的中国故事。在宣纸的素洁之中,赣州的古城墙、古民居与摩天大楼和谐共存,章江贡水在墨色交织中汇聚成赣江,展现的不仅仅是城市的新旧相融,更是文明生命力的一种传承。《宋城丰韵》由此跨越了常规美术作品的界限,成为一面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镜鉴。
在这幅《宋城丰韵》中,陈桂南倾注了满腔的热忱与深情,仿佛每一笔、每一墨都蘸满了岁月的温柔与思念。画中的赣州古城,不再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一首流淌着怀旧与向往的诗,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巷都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透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眷恋。那墨色浓淡间,是他对家乡水土的深情抚摸,是对历史沉淀的敬仰,更是对现代繁华中那份宁静致远的渴望。情感如涓涓细流,在这幅山水画中悄然绽放,让观者在悄然之间,心弦被细腻地触动,陶醉于这穿越时空的艺术境界,唤起了我们对家园、对历史、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