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人”正成为“兴农人”

  □特约记者刘林美 通讯员吴竹平 刘锡民

  启动、挂挡、前行……近日,上犹县紫阳乡秀罗村的稻田泛起粼粼波光,“00后”女孩王丽娟头戴草帽,熟练地跳上插秧机,机器启动后缓缓向前移动,一排排嫩绿的中稻秧苗整齐扎进水田,这番操作引得路过的老农驻足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开农机比我们当年使锄头还利索!”

  今年23岁的王丽娟是土生土长的紫阳乡人,大学毕业后,她曾在一家企业从事文员工作,但心中对土地的眷恋始终未减。2022年,她辞去工作,返乡投身农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她初次尝试湖羊养殖就因经验不足而失败,她一时感到压力倍增。“老一辈觉得务农又苦又累,年轻人很难坚持,但我想证明,农业也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她说。

  转机来自对家乡资源的深度挖掘。紫阳乡因独特的水土条件,孕育出口感香糯的优质大米,但传统种植模式效率低下。王丽娟意识到,“科技+机械”才是破局关键。她从零起步,考取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多本操作证,并赴江西农业大学参加“头雁计划”培训,系统学习种植技术。2023年底,她推动家中原有的宏丽家庭农场转型升级,引入插秧机、抛秧机、收割机等成套设备,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如今,宏丽家庭农场已流转500余亩农田种植双季稻,不仅自家农场种植效率倍增,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耕、育、种、收”一站式服务。“机械化让种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王丽娟说,“农场农机使用率超过90%,预计今年收益将增长40%。”

  王丽娟的坚持逐渐改变了家人的观念。父亲王先伟曾是传统耕作的“老把式”,如今也竖起大拇指:“她开的插秧机,顶得上老师傅!”而更让王丽娟自豪的是,她的农场带动了30余户村民增收,每亩田为农户节省人工成本200元。

  在紫阳乡,像王丽娟这样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农业需要年轻人的热血,也需要脚踏实地耕耘。”王丽娟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
   第04版:八境台
全南打造“红网先锋”品牌
家门口逢雨必淹何时休?
龙南举办文旅推介会
图片新闻
“新农人”正成为“兴农人”
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赣州市级联赛举行
让大流量成为新增量
综合信息
遗失声明